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11页 |
一、《歧路灯》研究状况综述 | 第8-10页 |
二、本文的研究目的、重点、方法及文章的结构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影响李绿园美学运思的多种因素 | 第11-27页 |
第一节 李绿园家世生平及其审美理想、审美选择 | 第11-16页 |
一、李绿园家世生平 | 第11-12页 |
二、李绿园淑世育人的审美理想 | 第12-14页 |
三、李绿园的文艺观及其审美选择 | 第14-16页 |
第二节 中原农耕文化及李绿园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| 第16-23页 |
一、李绿园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| 第16-18页 |
二、李绿园审美心理的民族性与和谐、诚义的审美追求 | 第18-20页 |
三、《歧路灯》清官现身“大团圆”的审美模式 | 第20-23页 |
第三节 小说自身发展演进及李绿园对前代小说审美艺术的承袭 | 第23-27页 |
一、《歧路灯》之前小说提供的范例与《歧路灯》小说艺术的成熟 | 第23-24页 |
二、宋元话本的痕迹与《歧路灯》的审美缺失 | 第24-27页 |
第二章 《歧路灯》美学风貌 | 第27-44页 |
第一节 《歧路灯》的乡土文学审美气质及其时代意义 | 第27-33页 |
一、与现代中国乡土小说审美追求契合的“悲凉”美 | 第27-30页 |
二、颇具乡土风味的审美意象 | 第30-32页 |
三、《歧路灯》乡土文学气质的时代历史意义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建构方法下的文本解读 | 第33-38页 |
一、建构论审美方法与《歧路灯》的文本解读 | 第33-35页 |
二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与《歧路灯》庸常怀旧之美的建构 | 第35-38页 |
第三节 作者以“和”为美的审美追求及《歧路灯》和美之韵 | 第38-44页 |
一、家庭和睦 | 第39-40页 |
二、朋友之义 | 第40-43页 |
三、邻里乡情 | 第43-44页 |
第三章 《歧路灯》美学成就与缺失 | 第44-58页 |
第一节 从来草芥,亦登舞台 | 第44-50页 |
一、乡村农民 | 第44-48页 |
二、以薛窝窝为代表的市井小民 | 第48-50页 |
第二节 细腻生动,丝丝入扣 | 第50-53页 |
一、心理细节的外部刻画衬托 | 第51-52页 |
二、借助梦境的心理描写 | 第52-53页 |
第三节 旨为说教,淡然少趣 | 第53-58页 |
一、明清小说趣味理论与世情小说趣味审美观念 | 第54-55页 |
二、《歧路灯》趣味性相对缺失的审美遗憾——以《红楼梦》《儒林外史》为对照 | 第55-58页 |
结语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63-64页 |
后记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