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8-12页 |
| ·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| 第8页 |
| ·黄骅电厂600MW 机组概述 | 第8-11页 |
| ·工程概况 | 第8页 |
| ·锅炉 | 第8-9页 |
| ·汽轮机 | 第9页 |
| ·发电机 | 第9-10页 |
| ·主要辅机型号与供应商 | 第10-11页 |
| ·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1-12页 |
| 第二章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分析与研究 | 第12-19页 |
| ·协调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| 第12-13页 |
| ·协调控制系统的功能 | 第12页 |
| ·协调控制系统的结构 | 第12-13页 |
| ·协调控制系统的基本策略 | 第13-16页 |
| ·以锅炉跟随为基础的协调控制系统 | 第13-14页 |
| ·以汽机跟随为基础的协调控制系统 | 第14页 |
| ·直接能量平衡协调控制系统 | 第14-15页 |
| ·以多变量解耦理论为基础的协调控制系统 | 第15-16页 |
| ·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策略 | 第16-18页 |
| ·被控参数 | 第16-17页 |
| ·协调控制回路 | 第17-1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| 第三章 600MW 超临界机组对象特性试验和分析 | 第19-25页 |
| ·超临界机组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| ·超临界机组对象特性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·燃料和给水对过热汽温的影响,保证燃水比的理论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·直流锅炉水动力特性对机组的压力运行方式的影响 | 第21页 |
| ·超临界机组对象动态特性的测试 | 第21-24页 |
| ·机组负荷对汽机调门的响应特性的测试 | 第22-23页 |
| ·机组负荷对锅炉指令的响应特性的测试 | 第23-2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| 第四章 600MW 机组基础级自动回路的分析和试验 | 第25-33页 |
| ·给水全程控制 | 第25-26页 |
| ·过热/再热汽温控制 | 第26-29页 |
| ·直流锅炉各种汽温调节手段的分析 | 第26页 |
| ·过热喷水减温控制 | 第26-27页 |
| ·再热汽温控制 | 第27-29页 |
| ·燃烧控制 | 第29-32页 |
| ·燃料控制 | 第29-30页 |
| ·风量控制 | 第30-31页 |
| ·磨煤机控制 | 第31-3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五章 600MW 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| 第33-52页 |
| ·机组负荷调节性能的分析 | 第33-35页 |
| ·制粉系统分析 | 第33页 |
| ·锅炉的能量转换特性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·汽轮发电机的能量转换特性 | 第34页 |
| ·机组负荷调节性能综合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600MW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方案的设计及改进 | 第35-48页 |
| ·负荷指令处理回路 | 第35-41页 |
| ·机前压力设定点回路 | 第41-42页 |
| ·机炉主控制回路 | 第42-47页 |
| ·锅炉主控回路 | 第47-48页 |
| ·汽机主控回路 | 第48页 |
| ·协调控制系统的投运 | 第48-50页 |
| ·600MW 超临界机组AGC 功能的研究和应用 | 第50-51页 |
| ·600MW 超临界直流机组参与 AGC 的特点 | 第50页 |
| ·大型机组参与 AGC 的调度策略的探讨 | 第50-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第六章 600MW 超临界机组 RB 分析及改进 | 第52-56页 |
| ·RB 功能介绍 | 第52页 |
| ·RB 的特点 | 第52页 |
| ·RB 的组成 | 第52页 |
| ·RB 动作后的联动 | 第52-53页 |
| ·实例分析及优化改造 | 第53-55页 |
| ·给水泵 RB | 第53-54页 |
| ·一次风机 RB | 第54-5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
|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