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2页 |
| 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5页 |
| ·鱼类免疫系统 | 第12-13页 |
| ·病原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| 第13-15页 |
| ·迟钝爱德华氏菌的研究 | 第15-23页 |
| ·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类地位 | 第15页 |
| ·迟钝爱德华氏菌的理化特征 | 第15页 |
| ·迟钝爱德华氏菌的致病性 | 第15-16页 |
| ·迟钝爱德华氏菌的致病机理及其潜在的毒力因子 | 第16-17页 |
| ·双组分系统 | 第17页 |
| ·三型分泌系统 | 第17-20页 |
| ·迟钝爱德华氏的毒力调控网络 | 第20页 |
| ·迟钝爱德华氏菌疫苗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| ·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| 第23-25页 |
| 第2章 迟钝爱德华氏菌katB和katG突变株的构建及功能鉴定 | 第25-41页 |
| ·引言 | 第25-27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7-29页 |
| ·菌种、质粒、引物和培养基 | 第27页 |
| ·分析材料和软件 | 第27-28页 |
| ·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28-2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9-33页 |
| ·ΔkatB和ΔkatG框内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筛选 | 第29-31页 |
| ·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31页 |
| ·溶血活性的测定 | 第31页 |
| ·胆汁敏感性的测定 | 第31页 |
| ·血清抗性的测定 | 第31-32页 |
| ·过氧化氢敏感性的测定 | 第32页 |
| ·粘附及内化测定 | 第32页 |
| ·巨噬细胞的杀伤作用 | 第32-33页 |
| ·菌体感染后巨噬细胞呼吸爆发的检测 | 第33页 |
| ·LD_(50)的测定 | 第33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33-40页 |
| ·活性氧代谢相关基因分析 | 第33页 |
| ·ΔkatB和ΔkatG框内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| 第33页 |
| ·各突变株的溶血活性以及血清和胆汁敏感性考察 | 第33-37页 |
| ·突变株的粘附和内化能力考察 | 第37-38页 |
| ·突变株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和增殖考察 | 第38-39页 |
| ·突变株对鱼体的毒力 | 第39-40页 |
| ·讨论 | 第4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第3章 迟钝爱德华氏菌双组分系统QseEF的鉴定及功能分析 | 第41-49页 |
| ·引言 | 第41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1页 |
| ·菌株、质粒、引物和培养基 | 第41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41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1-44页 |
| ·突变株ΔqseE、ΔqseF和ΔqseG的构建 | 第41-43页 |
| ·迟钝爱德华氏菌RNA抽提 | 第43-44页 |
| ·迟钝爱德华氏菌qseE、qseF和qseG共转录分析 | 第44页 |
| ·溶血活性分析 | 第44页 |
| ·巨噬细胞内的存活测定 | 第44页 |
| ·半致死剂量的测定 | 第44页 |
| ·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44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44-47页 |
| ·qseEGF基因分析 | 第44页 |
| ·ΔqseE、ΔqseF和ΔqseG突变株的筛选 | 第44-46页 |
| ·ΔqseE、ΔqseF和ΔqseG溶血活性和胞内存活率的测定 | 第46页 |
| ·迟钝爱德华氏菌qseE、qseF和qseG缺失对其毒力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| ·QseEGF对迟钝爱德华氏菌毒力相关因子转录水平的调控 | 第47页 |
| ·讨论 | 第47-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第4章 迟钝爱德华氏菌三型分泌系统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功能鉴定 | 第49-57页 |
| ·引言 | 第49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9页 |
| ·菌株、质粒、引物和培养基 | 第49页 |
| ·分析材料及分析软件 | 第4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9-52页 |
| ·WED突变株的构建 | 第49-51页 |
| ·胞外蛋白的制备 | 第51页 |
| ·细菌总蛋白的制备 | 第51页 |
| ·SDS-PAGE电泳 | 第51-52页 |
| ·Western-blot分析 | 第52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52-56页 |
| ·迟钝爱德华氏菌EIB202三型分泌系统基因簇分析 | 第52-54页 |
| ·迟钝爱德华氏菌突变株WED的筛选和鉴定 | 第54-56页 |
| ·讨论 | 第5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| 第5章 迟钝爱德华氏菌疫苗候选株WED的毒力及免疫评价 | 第57-66页 |
| ·引言 | 第57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57-58页 |
| ·菌株、引物及培养基 | 第57-58页 |
| ·实验用鱼 | 第58页 |
| ·主要试剂、生物软件及仪器设备 | 第5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8-60页 |
| ·WED的血清抗性 | 第58页 |
| ·WED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和增殖 | 第58页 |
| ·WED的体内感染动力学 | 第58页 |
| ·WED的LD_(50)的检测 | 第58页 |
| ·免疫操作 | 第58-59页 |
| ·采血 | 第59页 |
| ·血清杀菌能力 | 第59页 |
| ·间接酶联免疫法(ELISA)测定血清抗体效价 | 第59页 |
| ·免疫保护率的测定 | 第59-60页 |
| ·动物组织RNA的抽提 | 第60页 |
| ·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60页 |
| ·统计学方法 | 第60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60-65页 |
| ·WED的血清抗性及胞内增殖能力 | 第60页 |
| ·WED的体内感染动力学 | 第60-61页 |
| ·WED和ΔaroC的LD_(50)的检测 | 第61-62页 |
| ·WED作为疫苗株的可能性 | 第62页 |
| ·WED免疫后鱼体的免疫应答 | 第62-65页 |
| ·讨论 | 第6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| ·结论 | 第66-67页 |
| ·展望 | 第67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5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