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材料论文--非金属材料论文--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

水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热相互作用与热再生体系的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2页
第1章 绪论第12-24页
   ·课题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·水泥混凝土的组成、结构和热膨胀性能第13-16页
     ·水泥混凝土组成与结构第13-14页
     ·水泥混凝土组成相的热膨胀性能第14-16页
   ·水泥混凝土的热致结构损伤第16-21页
     ·环境服役温差下的热疲劳第16-19页
     ·高温下热致结构损伤第19-21页
   ·课题研究意义、研究内容、方法和目标第21-24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21-22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22-23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标第23-24页
第2章 水泥混凝土组成相的热不相容性第24-45页
   ·实验材料和测试手段第24-26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与样品制备第24-26页
     ·热膨胀的测试手段第26页
   ·环境服役温差下混凝土组成相的热膨胀性能第26-30页
     ·硬化水泥浆和粗集料的热膨胀性能第26-28页
     ·水灰比对硬化水泥浆热膨胀的影响第28-29页
     ·细集料对水泥砂浆热膨胀的影响第29-30页
   ·不同养护期龄下硬化水泥浆的热膨胀特征第30-38页
     ·测试样品的制备与测试第30-31页
     ·硬化水泥浆水化程度的测量第31-32页
     ·热膨胀系数随期龄的演变第32-33页
     ·热膨胀系数曲线斜率与水化程度的关系第33-35页
     ·热膨胀与孔结构的关系第35-38页
   ·高温下混凝土组成相的热膨胀特征第38-43页
     ·硬化水泥浆的热膨胀系数第38-39页
     ·水泥砂浆热膨胀曲线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  ·粗集料的热膨胀行为第41-42页
     ·热相容性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·小结第43-45页
第3章 水泥混凝土材料体系的热致结构损伤第45-61页
   ·环境服役温差下混凝土的热疲劳损伤第45-49页
     ·样品制备与热循环制度第45页
     ·热致微裂纹的观测手段第45-46页
     ·热循环下组成相的热变形第46-47页
     ·热循环对宏观性能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·热致疲劳界面区微裂纹的产生第48-49页
   ·高温下混凝土的性能变化第49-53页
     ·材料与样品制备第49-50页
     ·混凝土在高温下的性能变化第50-52页
     ·混凝土高温性能变化的机理第52-53页
   ·高温下混凝土热致微裂纹产生与发展第53-59页
     ·样品制备与测试手段第53-54页
     ·混凝土组成相的热膨胀系数第54-55页
     ·热致微裂纹的产生与发展第55-57页
     ·热致微裂纹与热应力的关系第57-59页
   ·小结第59-61页
第4章 硬化水泥浆的改性与热耐候混凝土的设计第61-78页
   ·实验材料与测试手段第61-64页
     ·材料与样品制备第61-63页
     ·样品升温/冷却循环过程热变形的测定第63-64页
   ·矿物改性硬化水泥浆升温/冷却循环下的热变形性能第64-67页
   ·聚合物改性硬化水泥浆升温/冷却循环下的热变形性能第67-69页
   ·纤维改性硬化水泥浆升温/冷却循环下的热变形性能第69-71页
   ·定向纤维改性硬化水泥浆的热膨胀性能第71-75页
     ·定向纤维掺量对硬化水泥浆热膨胀的影响第71-72页
     ·纤维铺层角度对硬化水泥浆热膨胀的影响第72-73页
     ·纤维层铺方式对硬化水泥浆热膨胀的影响第73-75页
   ·热耐候混凝土的设计第75-76页
     ·热耐候混凝土的设计原理第75-76页
     ·热耐候混凝土的设计方法第76页
   ·小结第76-78页
第5章 热处理建筑混凝土废弃物的高效再生利用第78-90页
   ·废弃混凝土热—机械力分离机理第79-81页
     ·混凝土材材料体系的热不相容性第79-80页
     ·集料界面过渡区的细观热致损伤第80页
     ·机械力的作用第80-81页
   ·热—机械力分离原状集料与砂浆第81-85页
     ·混凝土热—机械力分离效率第81-83页
     ·分离原状集料的品质与再生利用第83-85页
   ·热—机械力分离砂浆的活性与再生利用第85-89页
     ·再生干混砂浆的制备第85-88页
     ·热活性砂浆的再水化本质第88-89页
   ·小结第89-90页
第6章 脱水相的再水化特性与复合胶凝材料的制备第90-108页
   ·实验材料和测试方法第91-93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91页
     ·样品制备过程第91-92页
     ·测试方法第92-93页
   ·脱水水泥浆(DCP)的胶凝特性第93-95页
     ·脱水温度和原始水灰比对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影响第93-94页
     ·脱水温度对凝结时间的影响第94-95页
     ·水灰比对凝结时间的影响第95页
   ·脱水水泥浆的再水化程度第95-97页
   ·脱水水泥浆的再水化强度第97-98页
   ·脱水与再水化后的微观结构(SEM)第98-100页
     ·不同养护期龄后的再水化微观结构第98-99页
     ·脱水温度对微观结构的影响第99-100页
   ·脱水与再水化后的化学组成(XRD)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·脱水水泥浆的化学组成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·脱水水泥浆水化后的化学组成第101-102页
   ·新型复合胶凝材料体系的设计第102-107页
     ·新型复合胶凝材料体系的设计原理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·材料组成的设计和材料体系的钙/硅比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·脱水水泥浆-粉煤灰体系的力学性能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·脱水水泥浆-粉煤灰体系的微观结构(SEM)第106-107页
   ·小结第107-108页
第7章 结论与展望第108-110页
   ·主要结论第108-109页
   ·论文展望第109-110页
致谢第110-111页
参考文献第111-118页
发表论文第118-119页
专利和获奖情况第119页

论文共11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态响应研究
下一篇:轻质高强混凝土脆性机理与改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