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金融市场论文

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控制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第1章 绪论第10-15页
   ·研究背景、目的及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的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的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·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4-15页
第2章 融资融券与普通证券交易的比较分析第15-20页
   ·融资融券的特征第15-17页
     ·财务杠杆效应第15-16页
     ·资金融通性第16页
     ·双重信用关系第16-17页
     ·宏观调控作用第17页
   ·融资融券交易与普通证券交易的区别第17-20页
     ·交易模式的区别第17-18页
     ·交易风险的区别第18页
     ·盈利模式的区别第18页
       ·交易账户的区别第18-20页
第3章 我国证券市场开展融资融券交易面临的风险第20-27页
   ·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交易面临的风险第20-25页
     ·交易规模风险第20-21页
     ·信用风险第21-23页
     ·市场风险第23-24页
     ·操作风险第24-25页
   ·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交易面临的风险第25-27页
     ·宏观调控风险第25页
     ·政策风险第25页
     ·投资者的违约风险第25-26页
     ·财务杠杆风险第26-27页
第4章 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27-37页
   ·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的现状第27-30页
     ·内部风险控制——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第27-29页
     ·外部风险控制——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协会相结合第29-30页
   ·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第30-37页
     ·与融资融券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第30-31页
     ·保证金制度不灵活,加剧市场风险第31-32页
     ·融资融券市场信息不对称,投资者权益得不到合理保障第32-34页
     ·券商流动性有限,卖空机制加大其自营风险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券商内部管理结构不合理第35-37页
第5章 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的国际比较第37-44页
   ·美国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控制第37-39页
     ·立法、监管及自律三位一体的监管框架第38页
     ·分散授信交易监管体制下自律与管控的平衡第38页
     ·对信用账户实行动态监控管理第38-39页
   ·台湾地区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控制第39-42页
     ·具有完善的监管体系第40页
     ·实行双轨制交易监管第40-41页
     ·对市场准入和交易进行严格限制管理第41-42页
   ·美国和台湾地区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控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第42-44页
     ·完备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机制是风险控制的前提第42页
     ·建立集中监管向自律监管过渡的监管模式第42-43页
     ·自律监管有利于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第43-44页
第6章 构建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议第44-54页
   ·加强建立我国证券市场法律体系及监管第44-50页
     ·建立多层次、全方位的外部监管体系第44-45页
     ·加强对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管第45-46页
     ·采取灵活可浮动的保证金制度第46-50页
   ·完善对投资者的风险控制制度第50-52页
     ·对投资者开立信用交易账户的管理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建立信用账户动态实时监控预警体系第51页
     ·加强对投资者风险教育第51-52页
   ·完善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制度第52-54页
     ·资格的认定与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第52页
     ·业务流程办理中的风险控制第52-54页
结束语第54-55页
致谢第55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股票市场转板机制的研究
下一篇:会计师事务所知识吸收能力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--From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of Knowled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