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·研究背景、目的及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国外研究的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研究的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融资融券与普通证券交易的比较分析 | 第15-20页 |
·融资融券的特征 | 第15-17页 |
·财务杠杆效应 | 第15-16页 |
·资金融通性 | 第16页 |
·双重信用关系 | 第16-17页 |
·宏观调控作用 | 第17页 |
·融资融券交易与普通证券交易的区别 | 第17-20页 |
·交易模式的区别 | 第17-18页 |
·交易风险的区别 | 第18页 |
·盈利模式的区别 | 第18页 |
·交易账户的区别 | 第18-20页 |
第3章 我国证券市场开展融资融券交易面临的风险 | 第20-27页 |
·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交易面临的风险 | 第20-25页 |
·交易规模风险 | 第20-21页 |
·信用风险 | 第21-23页 |
·市场风险 | 第23-24页 |
·操作风险 | 第24-25页 |
·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交易面临的风险 | 第25-27页 |
·宏观调控风险 | 第25页 |
·政策风险 | 第25页 |
·投资者的违约风险 | 第25-26页 |
·财务杠杆风险 | 第26-27页 |
第4章 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7页 |
·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的现状 | 第27-30页 |
·内部风险控制——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| 第27-29页 |
·外部风险控制——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协会相结合 | 第29-30页 |
·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7页 |
·与融资融券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| 第30-31页 |
·保证金制度不灵活,加剧市场风险 | 第31-32页 |
·融资融券市场信息不对称,投资者权益得不到合理保障 | 第32-34页 |
·券商流动性有限,卖空机制加大其自营风险 | 第34-35页 |
·券商内部管理结构不合理 | 第35-37页 |
第5章 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的国际比较 | 第37-44页 |
·美国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控制 | 第37-39页 |
·立法、监管及自律三位一体的监管框架 | 第38页 |
·分散授信交易监管体制下自律与管控的平衡 | 第38页 |
·对信用账户实行动态监控管理 | 第38-39页 |
·台湾地区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控制 | 第39-42页 |
·具有完善的监管体系 | 第40页 |
·实行双轨制交易监管 | 第40-41页 |
·对市场准入和交易进行严格限制管理 | 第41-42页 |
·美国和台湾地区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控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| 第42-44页 |
·完备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机制是风险控制的前提 | 第42页 |
·建立集中监管向自律监管过渡的监管模式 | 第42-43页 |
·自律监管有利于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| 第43-44页 |
第6章 构建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议 | 第44-54页 |
·加强建立我国证券市场法律体系及监管 | 第44-50页 |
·建立多层次、全方位的外部监管体系 | 第44-45页 |
·加强对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管 | 第45-46页 |
·采取灵活可浮动的保证金制度 | 第46-50页 |
·完善对投资者的风险控制制度 | 第50-52页 |
·对投资者开立信用交易账户的管理 | 第50-51页 |
·建立信用账户动态实时监控预警体系 | 第51页 |
·加强对投资者风险教育 | 第51-52页 |
·完善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制度 | 第52-54页 |
·资格的认定与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| 第52页 |
·业务流程办理中的风险控制 | 第52-54页 |
结束语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