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 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 
| 第一章 文献综述 | 第10-17页 | 
| 1 赤拟谷盗的形态特征 | 第10页 | 
| 2 赤拟谷盗的危害 | 第10-11页 | 
| 3 赤拟谷盗的科研价值 | 第11-12页 | 
| ·重要的模式昆虫 | 第11页 | 
| ·赤拟谷盗基因组的相关应用 | 第11-12页 | 
| 4 赤拟谷盗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 
| ·环境对赤拟谷盗发育的影响 | 第12页 | 
| ·赤拟谷盗对温度耐受性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 
| 5 昆虫地理学与遗传多样性 | 第13-15页 | 
| ·昆虫地理学 | 第13页 | 
| ·遗传多样性研究 | 第13-15页 | 
| ·遗传多样性 | 第13-14页 | 
| ·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 
| 6 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在昆虫种下分类中的应用 | 第15页 | 
| 7 赤拟谷盗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| 第15-16页 | 
| 8 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6-17页 | 
| 第二章 赤拟谷盗不同地理种群形态学比较 | 第17-29页 | 
| 1 材料与方法 | 第17-20页 | 
| ·供试昆虫 | 第17-20页 | 
| ·样本的采集 | 第17-19页 | 
| ·赤拟谷盗的饲养 | 第19-20页 | 
| ·测定方法 | 第20页 | 
| ·分析方法 | 第20页 | 
| 2 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6页 | 
| ·赤拟谷盗不同地理种群各虫态的形态特征比较 | 第20-25页 | 
| ·赤拟谷盗不同地理种群成虫体长、体宽和体重的比较 | 第25-26页 | 
| 3 讨论 | 第26-29页 | 
| ·贝格曼规律 | 第27页 | 
| ·赤拟谷盗自然种群的差异 | 第27-29页 | 
| 第三章 赤拟谷盗不同地理种群生物学比较 | 第29-40页 | 
| 1 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1页 | 
| ·供试昆虫 | 第29页 | 
| ·主要设备及仪器 | 第29页 | 
| ·赤拟谷盗不同地理种群世代发育历期及发育有效积温比较 | 第29-30页 | 
| ·赤拟谷盗不同地理种群成虫耐热力的比较 | 第30页 | 
| ·赤拟谷盗不同地理种群成虫耐寒力的比较 | 第30页 | 
| ·赤拟谷盗不同地理种群成虫耐饥力的比较 | 第30-31页 | 
| 2 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5页 | 
| ·赤拟谷盗不同地理种群世代发育历期以及发育有效积温比较 | 第31-33页 | 
| ·赤拟谷盗不同地理种群耐热性、耐寒性以及耐饥力的比较 | 第33-35页 | 
| 3 讨论 | 第35-40页 | 
| ·环境因子 | 第36-40页 | 
| ·温度 | 第36-37页 | 
| ·湿度和水分 | 第37页 | 
| ·食物的颗粒大小 | 第37-38页 | 
| ·种群密度 | 第38页 | 
| ·生物因子 | 第38-40页 | 
| 第四章 赤拟谷盗不同地理种群酯酶同工酶比较 | 第40-48页 | 
| 1 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2页 | 
| ·供试昆虫 | 第40-42页 | 
| ·样品的采集 | 第40页 | 
| ·主要仪器 | 第40-41页 | 
| ·主要试剂及试剂的配置 | 第41-42页 | 
| 2 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6页 | 
| 3 讨论 | 第46-48页 | 
| ·实验条件的讨论 | 第46-47页 | 
| ·实验样本的选择 | 第46页 | 
| ·胶的浓度的选择 | 第46-47页 | 
| ·影响种群分化的因子 | 第47-48页 | 
| 第五章 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48-51页 | 
| 1 全文总结 | 第48-49页 | 
| 2 研究展望 | 第49-51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6页 | 
| 致谢 | 第56-58页 | 
| 附录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