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导论 | 第9-11页 |
(一) 选题意义 | 第9页 |
(二) 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(三) 参考资料 | 第10页 |
(四) 研究方法及行文思路 | 第10页 |
(五) 创新之处 | 第10-11页 |
一、人身损害及其赔偿机制 | 第11-15页 |
(一) 人身损害 | 第11-12页 |
(二) 人身损害赔偿 | 第12页 |
(三) 人身损害赔偿机制 | 第12-15页 |
1. 人身损害与财产损害赔偿机制的差异 | 第13页 |
2. 人身损害赔偿机制研究的特殊意义 | 第13-14页 |
3. 中西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的意义 | 第14-15页 |
二、中西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轨迹 | 第15-32页 |
(一) 西方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轨迹 | 第15-24页 |
1. 早期社会中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 | 第15-17页 |
2. 古代法中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 | 第17-18页 |
3. 中世纪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 | 第18-19页 |
4. 近现代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 | 第19-23页 |
5. 小结 | 第23-24页 |
(二) 中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轨迹 | 第24-32页 |
1. 早期中国对人身损害行为的法律对待(西周到隋朝之前) | 第24-26页 |
2. 中国古代人身损害行为的法律对待(唐宋元明清) | 第26-28页 |
3. 中国近代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演进(清末至民国初年) | 第28-29页 |
4. 中国当代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 | 第29-31页 |
5. 小结 | 第31-32页 |
三、中西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比较 | 第32-39页 |
(一) 赔偿方式的比较 | 第33-35页 |
1. 相似之处 | 第33-34页 |
2. 相异之处 | 第34-35页 |
(二) 归责原则的比较 | 第35-37页 |
1. 相似之处 | 第35-36页 |
2. 相异之处 | 第36-37页 |
(三) 立法模式的比较 | 第37-38页 |
1. 相似之处 | 第37页 |
2. 相异之处 | 第37-38页 |
(四) 小结 | 第38-39页 |
四、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| 第39-46页 |
(一) 发展趋势 | 第39-42页 |
1. 侵权法的功能从补救向预防倾斜 | 第40页 |
2. 严格责任不断增加 | 第40-41页 |
3. 判例法获得长足发展 | 第41-42页 |
4. 保险机制、基金保障机制广泛运用 | 第42页 |
(二) 对中国的启示 | 第42-46页 |
1. 处理好严格责任和过错推定的配置比例 | 第42-43页 |
2. 赋予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决定权 | 第43-44页 |
3. 加大社会保险范围和力度,大力鼓励和规范各种商业保险 | 第44-45页 |
4. 注重基金保障机制的合理运用 | 第45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后记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