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2-14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| 第16-21页 |
2.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念界定 | 第16页 |
2.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与成因 | 第16-18页 |
2.2.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| 第16-17页 |
2.2.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| 第17-18页 |
2.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1页 |
2.3.1 资产管理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3.2 负债管理理论 | 第19页 |
2.3.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3.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——以H银行为例 | 第21-30页 |
3.1 H银行简介 | 第21-22页 |
3.2 H银行信贷资产现状 | 第22-23页 |
3.3 H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| 第23-24页 |
3.3.1 信贷资产结构管理现状 | 第23页 |
3.3.2 信贷业务运作机制建设现状 | 第23-24页 |
3.3.3 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现状 | 第24页 |
3.3.4 信贷业务队伍建设现状 | 第24页 |
3.4 H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24-30页 |
3.4.1 缺乏科学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| 第24-25页 |
3.4.2 缺乏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 | 第25-26页 |
3.4.3 缺乏科学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 | 第26-27页 |
3.4.4 缺乏科学完整的信用评估体系 | 第27-28页 |
3.4.5 缺乏专业独立的风险管理队伍 | 第28-30页 |
第4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30-33页 |
4.1 社会整体环境诚信意识欠佳 | 第30页 |
4.2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缺乏规范性 | 第30-31页 |
4.3 银行缺乏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后续跟踪 | 第31-32页 |
4.4 央行频繁的利率变动影响银行信贷利率收益 | 第32-33页 |
第5章 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| 第33-36页 |
5.1 西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 | 第33-34页 |
5.1.1 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 | 第33页 |
5.1.2 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监测技术 | 第33-34页 |
5.1.3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| 第34页 |
5.2 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启示 | 第34-36页 |
5.2.1 建立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 | 第34页 |
5.2.2 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型 | 第34-35页 |
5.2.3 完善信贷流程,实现风险动态管理 | 第35页 |
5.2.4 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| 第35页 |
5.2.5 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| 第35-36页 |
第6章 完善H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| 第36-44页 |
6.1 树立H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 | 第36-37页 |
6.1.1 树立稳健的经营理念 | 第36-37页 |
6.1.2 统一信贷风险管理理念 | 第37页 |
6.2 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| 第37-41页 |
6.2.1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| 第37-38页 |
6.2.2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| 第38页 |
6.2.3 建立风险过程控制系统 | 第38-39页 |
6.2.4 完善风险监控体系 | 第39页 |
6.2.5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 | 第39-40页 |
6.2.6 构建科学完整的信用评估体系 | 第40-41页 |
6.3 完善H银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提升H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| 第41-42页 |
6.3.1 调整优化股权和信贷结构 | 第41-42页 |
6.3.2 建设信贷业务激励考核机制 | 第42页 |
6.3.3 加强信贷管理队伍专业性建设 | 第42页 |
6.4 完善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 | 第42-44页 |
6.4.1 完善信贷决策机制,提高决策的独立性和审慎性 | 第42-43页 |
6.4.2 完善内控机制,规范审批程序及制度 | 第43-44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44-45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44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作者简历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