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1.1 课题来源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9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3.2 技术路线图 | 第16-17页 |
1.3.3 创新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| 第19-35页 |
2.1 基本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2 气侯特征 | 第20页 |
2.3 水资源状况 | 第20-24页 |
2.3.1 水文资料情况 | 第20页 |
2.3.2 细河年径流 | 第20-21页 |
2.3.3 径流计算及还原 | 第21-23页 |
2.3.4 区域水环境状况 | 第23-24页 |
2.4 矿区地质概况 | 第24-34页 |
2.4.1 地层 | 第24-26页 |
2.4.2 构造 | 第26-3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| 第35-49页 |
3.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| 第35-40页 |
3.1.1 地表水水质评价因子的选择 | 第35页 |
3.1.2 评价方法的选取 | 第35-36页 |
3.1.3 支持向量机的原理 | 第36-38页 |
3.1.4 超球面支持向量机 | 第38-39页 |
3.1.5 地表水水质评价 | 第39-40页 |
3.1.6 地表水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0页 |
3.2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| 第40-46页 |
3.2.1 区域地下水评价因子选择 | 第40-41页 |
3.2.2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 | 第41-45页 |
3.2.3 模糊综合评判 | 第45-46页 |
3.2.4 结果分析对比 | 第46页 |
3.3 地表环境水容量计算 | 第46-4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矿坑排水量的预测 | 第49-63页 |
4.1 矿区地质 | 第49页 |
4.1.1 地层 | 第49页 |
4.2 矿坑涌水量预测 | 第49-61页 |
4.2.1 数值法计算矿坑涌水量 | 第49-51页 |
4.2.2 矿区水文地质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51-56页 |
4.2.3 “大井法”矿坑涌水量计算 | 第56-6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徐家堡铁矿用水量优化利用 | 第63-71页 |
5.1 水量优化利用的原则 | 第63页 |
5.2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| 第63-70页 |
5.2.1 目标函数的建立 | 第63-64页 |
5.2.2 约束条件 | 第64-65页 |
5.2.3 徐家堡铁矿水优化配置模型求解方法 | 第65-68页 |
5.2.4 徐家堡铁矿各种用水量计算 | 第68-70页 |
5.3 徐家堡铁矿用水量优化配置结果 | 第7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六章 徐家堡铁矿对水环境效应的影响分析 | 第71-89页 |
6.1 地下采矿取水影响分析 | 第71-75页 |
6.1.1 解析法计算徐家堡铁矿地下水取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6.1.2 矿井排水对周围其他用水户的影响 | 第72-75页 |
6.2 徐家堡铁矿矿排水对细河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| 第75-80页 |
6.2.1 徐家堡铁矿矿排水的主成分分析 | 第75-78页 |
6.2.2 徐家堡矿排水生态风险评价 | 第78-80页 |
6.3 徐家堡铁矿矿排水对细河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| 第80-87页 |
6.3.1 水质模型的建立 | 第81-87页 |
6.4 水环境保护措施 | 第87-88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89-91页 |
7.1 结论 | 第89-90页 |
7.2 建议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95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5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| 第95-97页 |
致谢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