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“城市双修”背景下芜湖县老城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1 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| 第14页 |
1.1.2 城市更新成为城镇化发展新趋势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意义与目的 | 第15-16页 |
1.2.1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.2 研究目的 | 第16页 |
1.3 研究对象与范围 | 第16-19页 |
1.3.1 研究对象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范围 | 第17-19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5 论文框架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1-31页 |
2.1 城市更新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1-23页 |
2.1.1 邻里单位 | 第21页 |
2.1.2 城市再开发 | 第21-22页 |
2.1.3 有机更新 | 第22-23页 |
2.2 “城市双修”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3-25页 |
2.2.1 海绵城市 | 第23页 |
2.2.2 新型城镇化 | 第23-24页 |
2.2.3 公共开放空间 | 第24页 |
2.2.4 人性化的城市 | 第24-25页 |
2.3 浙江省嘉兴市城市更新案例研究 | 第25-26页 |
2.4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| 第26-31页 |
2.4.1 国外城市更新发展趋势 | 第26-29页 |
2.4.2 国内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发展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“城市双修”与城市更新相互关系 | 第31-40页 |
3.1 “城市双修”政策发展轨迹 | 第31-33页 |
3.2 “城市双修”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| 第33-37页 |
3.3 城市更新与“城市双修”的关系界定 | 第37-39页 |
3.3.1 从概念角度分析 | 第38页 |
3.3.2 从内涵角度分析 | 第38-3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老城区存在问题分析 | 第40-67页 |
4.1 上位规划解读 | 第40-42页 |
4.2 老城区基本情况 | 第42-43页 |
4.2.1 人口数量 | 第42页 |
4.2.2 老城区建设情况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3 确定分析因子 | 第43-52页 |
4.3.1 分析框架建立 | 第44-50页 |
4.3.2 分析因子分类 | 第50-52页 |
4.4 生态修复方面问题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4.1 水系治理与修复方面 | 第52-54页 |
4.4.2 绿地系统完善方面 | 第54-55页 |
4.5 城市修补方面问题分析 | 第55-65页 |
4.5.1 市政设施方面 | 第55-60页 |
4.5.2 公共开放空间方面 | 第60-61页 |
4.5.3 城市道路交通方面 | 第61-63页 |
4.5.4 关于保护历史文物 | 第63-64页 |
4.5.5 关于老旧小区改造 | 第64-65页 |
4.6 政策引导类问题分析 | 第65-67页 |
第五章 老城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| 第67-86页 |
5.1 城市更新管理策略 | 第67-70页 |
5.1.1 以人为本寻求支持 | 第67-68页 |
5.1.2 经济为重量力而行 | 第68页 |
5.1.3 民生为要循序渐进 | 第68-69页 |
5.1.4 文化为根保护优先 | 第69页 |
5.1.5 统筹为计规划先行 | 第69-70页 |
5.2 城市更新改造策略 | 第70-85页 |
5.2.1 城市系统重构 | 第70-77页 |
5.2.2 城市空间重构 | 第77-84页 |
5.2.3 政策体系重构 | 第84-8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| 第86-88页 |
6.1 结论 | 第86-87页 |
6.2 创新之处 | 第87页 |
6.3 不足之处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1页 |
后记或致谢 | 第91-9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