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一)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二、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(一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(二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三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(一)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四、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(一)研究难点 | 第17页 |
(二)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及理论溯源 | 第18-23页 |
一、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| 第18-20页 |
(一)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引发的历史性社会变革 | 第18-19页 |
(二)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显现出对自然的破坏力 | 第19-20页 |
二、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溯源 | 第20-23页 |
(一)对欧洲经典人文思想的内化 | 第20-21页 |
(二)批判及吸收了黑格尔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 | 第21-22页 |
(三)批判与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自然观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| 第23-34页 |
一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| 第23-24页 |
(一)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割裂了农业有机物质的循环 | 第23页 |
(二)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| 第23-24页 |
(三)资本主义制度致使生态危机加深 | 第24页 |
二、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| 第24-27页 |
(一)实践连接了人与自然 | 第25页 |
(二)人与自然之间是具体的、历史的辩证统一关系 | 第25-26页 |
(三)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| 第26页 |
(四)实践是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| 第26-27页 |
三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自然异化的直接影响因素 | 第27-30页 |
(一)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人和自然关系出现异化的根本原因 | 第27-28页 |
(二)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化自然的异化 | 第28-29页 |
(三)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快了科技的异化 | 第29-30页 |
四、“人与自然和解”的共产主义是应对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 | 第30-31页 |
(一)共产主义社会可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引发的生态问题 | 第30-31页 |
(二)共产主义社会可更好地满足人类未来发展的生态需求 | 第31页 |
五、“物质变换裂缝”与发展循环经济 | 第31-34页 |
(一)“物质变换裂缝”之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 | 第31-32页 |
(二)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蕴含可持续发展思想 | 第32-33页 |
(三)“物质变换”的未来是物质回归自然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及践行路径 | 第34-40页 |
一、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 | 第34-37页 |
(一)增强了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深度 | 第34页 |
(二)为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| 第34-36页 |
(三)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| 第36-37页 |
二、践行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路径 | 第37-40页 |
(一)人与社会及自然关系统一思想的实践引领 | 第37-38页 |
(二)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生产实践转化 | 第38-39页 |
(三)对生态精神文化创造实践的思想引领 | 第39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