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森林经营学、森林计测学、森林经理学论文--森林经理学论文--森林资源调查论文

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的改进及监测体系研究

致谢第1-4页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12页
第一章 引言第12-14页
   ·研究课题的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页
   ·研究的内容和思路第13-14页
第二章 我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现状与发展第14-27页
   ·二类调查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 ·调查体系的形成第14-15页
     ·二类调查的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·二类调查的发展第16-25页
     ·调查内容的发展第16-18页
     ·3S技术在二类调查中的应用第18-25页
   ·二类调查的改进第25页
     ·二类调查存在的问题第2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5-27页
第三章 角规测树生长的基础理论第27-33页
   ·角规测定林分每公顷断面积方法第27-29页
     ·角规绕测计数木株数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·角规控制检尺法第28页
     ·断面积系数F_g及角规定数的确定第28-29页
   ·角规测定每公顷蓄积量方法第29-30页
     ·角规绕测法第29页
     ·角规控制检尺法第29-30页
   ·角规测定林分生长量的传统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·角规测树中的误差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2-33页
第四章 张角法角规测树生长的理论方法第33-44页
   ·张角法原理与方法第34-36页
   ·张角法测树生长量的无偏性证明第36-38页
   ·张角法与其它角规理论的比较第38-43页
     ·固定角规系数法第38-40页
     ·变角规系数数方法第40-4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第五章 角规抽样动态监测体系的建立第44-75页
   ·小班区划第45-47页
     ·小班区划的目的第45页
     ·小班区划的条件第45-46页
     ·小班区划方法第46-47页
     ·细班区划方法第47页
   ·小班测度第47-60页
     ·森林资源测度第47-52页
     ·森林生态状况第52-60页
   ·小班的抽样及精度第60-65页
     ·不等概抽样的理论与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·小班样本组织与估计第61-64页
     ·森林资源动态估计第64-65页
   ·小班复位与调查第65-71页
     ·样地复位第65-66页
     ·样木复位第66页
     ·样木(竹)检尺第66-70页
     ·其它因子调查第70-71页
   ·森林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第71-73页
     ·森林资源质量的评价第71-72页
     ·森林生态状况评价第72-73页
     ·综合评价第7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3-75页
第六章 小班不等概抽样辅助因子选择与分析第75-84页
   ·数据与方法第75-79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75-76页
     ·数据源第76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76-78页
     ·小班类型的划分第78-79页
   ·辅助因子筛选第79页
     ·小班面积第79页
     ·小班郁闭度×小班面积第79页
     ·小班平均NDVI×小班面积第79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79-83页
     ·按树种分类型后辅助因子相关性分析第79-80页
     ·按龄组分类型后辅助因子相关性分析第80-81页
     ·按龄组与树种组合分类型后辅助因子相关性分析第81-82页
     ·结论第82-8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3-84页
第七章 角规抽样动态监测体系的验证分析第84-94页
   ·研究区与技术路线第84-87页
     ·研究区概况第84-85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85-86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86-87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87-93页
     ·小班PPS抽样估计第87-88页
     ·角规样点树生长量估计第88-92页
     ·结果分析第92-9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93-94页
第八章 结论与建议第94-97页
   ·结论第94-96页
     ·主要创新点第95-96页
     ·存在的问题第96页
   ·讨论第96页
   ·应用前景第96页
   ·建议第96-97页
参考文献第97-100页
详细摘要第100-104页

论文共10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
下一篇:酒竹的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