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4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5-20页 |
1.2.1 黄绵土 | 第15-16页 |
1.2.2 深松耕作制度 | 第16-17页 |
1.2.3 保水剂应用 | 第17-18页 |
1.2.4 微生态环境 | 第18-19页 |
1.2.5 研究契机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与研究方案 | 第22-30页 |
2.1 站点概况 | 第22-23页 |
2.2 田间试验 | 第23-27页 |
2.2.1 试验设计 | 第23-24页 |
2.2.2 土壤紧实度测定 | 第24页 |
2.2.3 土壤含水量及水分特征曲线测定 | 第24-25页 |
2.2.4 土壤质地及结构测定 | 第25页 |
2.2.5 土壤养分测定 | 第25页 |
2.2.6 土壤细菌分析样采集 | 第25-26页 |
2.2.7 冬小麦生长指标测定 | 第26页 |
2.2.8 冬小麦测产 | 第26-27页 |
2.3 模拟土柱试验 | 第27页 |
2.3.1 模拟土柱试验设计 | 第27页 |
2.3.2 样品采集 | 第27页 |
2.4 土壤细菌16S rRNA高通量测序 | 第27-28页 |
2.4.1 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和PCR扩增 | 第27-28页 |
2.4.2 PCR产物纯化和高通量测序分析 | 第28页 |
2.4.3 测序数据分析 | 第28页 |
2.5 未知物热裂解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6 统计分析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| 第30-49页 |
3.1 对大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| 第30-40页 |
3.1.1 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 | 第30页 |
3.1.2 对各深度土壤容重、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| 第30-33页 |
3.1.3 对土壤水分剖面分布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3.1.4 对土壤质地和结构的影响 | 第35-40页 |
3.2 对大田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| 第40-46页 |
3.2.1 对大田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3.2.2 对冬小麦收获时大田土壤NO_3-N累积量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2.3 对大田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2.4 对大田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3 讨论与小结 | 第46-49页 |
第四章 耕作方式和保水剂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| 第49-64页 |
4.1 对冬小麦出苗质量、群体密度动态和生育期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4.1.1 对冬小麦出苗质量和群体密度动态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1.2 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2 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株高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3 对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4.3.1 Fo、Fp和 Ft_Lss的变化 | 第52-54页 |
4.3.2 QY_Max和 Rfd_Lss的变化 | 第54-55页 |
4.3.3 叶绿素荧光各参数间相关分析 | 第55页 |
4.4 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4.5 对冬小麦根系分布的影响 | 第57-61页 |
4.5.1 大田冬小麦根系分布特征 | 第57-58页 |
4.5.2 人为设置不同深度犁底层土柱试验 | 第58-61页 |
4.6 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4.7 讨论与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五章 耕作方式和保水剂对冬小麦水氮利用特征的影响 | 第64-74页 |
5.1 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 | 第64-69页 |
5.1.1 冬小麦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| 第64页 |
5.1.2 对冬小麦总耗水量及不同来源耗水构成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5.1.3 对冬小麦主要生育时期耗水特征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5.1.4 对冬小麦各土层贮水消耗量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5.1.5 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5.2 对大田冬小麦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5.2.1 氮素吸收利用相关指标的计算 | 第69-70页 |
5.2.2 冬小麦各器官的氮素吸收与分配 | 第70页 |
5.2.3 对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5.3 冬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、氮素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 | 第71-72页 |
5.4 讨论与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六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大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| 第74-100页 |
6.1 冬小麦收获期全剖面各土层的理化特性汇总 | 第74-75页 |
6.2 对冬小麦收获期表层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| 第75-89页 |
6.2.1 耕层细菌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| 第76页 |
6.2.2 耕层细菌OTUs及 Alpha多样性分析 | 第76-77页 |
6.2.3 耕层细菌OTU-Venn韦恩图分析 | 第77-78页 |
6.2.4 耕层细菌稀释性曲线 | 第78-79页 |
6.2.5 各样品细菌的群体结构分析 | 第79-83页 |
6.2.6 Beta多样性分析 | 第83-85页 |
6.2.7 土壤理化特性、根长密度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分析 | 第85-89页 |
6.3 冬小麦收获期土壤剖面各土层细菌多样性、群落结构的差异比较 | 第89-96页 |
6.3.1 剖面各土层细菌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| 第89页 |
6.3.2 剖面各土层OTUs及 Alpha多样性分析 | 第89-90页 |
6.3.3 剖面各土层OTU-Venn韦恩图分析 | 第90-91页 |
6.3.4 剖面各土层稀释性曲线 | 第91页 |
6.3.5 剖面各土层细菌的群体结构分析 | 第91-94页 |
6.3.6 剖面各土层Beta多样性分析 | 第94-95页 |
6.3.7 剖面各土层理化特性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分析 | 第95-96页 |
6.4 讨论与小结 | 第96-100页 |
第七章 保水剂对黄绵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残余物分析 | 第100-111页 |
7.1 保水剂对黄绵土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| 第100-106页 |
7.1.1 保水剂处理样品的OTUs及 Alpha多样性分析 | 第100-101页 |
7.1.2 保水剂处理样品的稀释性曲线 | 第101页 |
7.1.3 保水剂处理各样品细菌的群体结构分析 | 第101-105页 |
7.1.4 保水剂处理样品的Beta多样性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7.2 保水剂/土壤残余物的热裂解分析 | 第106-108页 |
7.3 讨论与小结 | 第108-111页 |
第八章 全文结论 | 第111-116页 |
8.1 研究结论 | 第111-114页 |
8.2 创新点 | 第114页 |
8.3 展望 | 第114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33页 |
致谢 | 第133-13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34-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