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真的预兆:《伤痕追溯》系列创作的实践与思考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第一节 课题缘起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一 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| 第12-13页 |
二 中外儿童题材绘画创作及相关理论探讨 | 第13-16页 |
1 绘画创作 | 第13-14页 |
2 理论研究 | 第14-16页 |
第三节 本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一 方法思路 | 第16页 |
二 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《伤痕追溯》创作系列的构思与实践 | 第17-27页 |
第一节 叙事的角度与总体构思 | 第17-24页 |
一 模糊化的图像语言 | 第18-19页 |
二 静态式的构图 | 第19-20页 |
三 唯一焦点 | 第20-21页 |
四 辅助物件的设计 | 第21-24页 |
第二节 艺术表现的过程与手法 | 第24-27页 |
一 画布的准备 | 第24-25页 |
二 材料的选择 | 第25-26页 |
三 人物造型的设计与表现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《伤痕追溯》系列创作收获 | 第27-30页 |
第一节 艺术如何探索心灵深处的情感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伤痕系列创作的收获 | 第28-30页 |
结论 | 第30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32-33页 |
致谢 | 第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