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Bi2WO6纳米片及其自组装纳米结构的水热合成和光催化性能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7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1页
    1.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简介第11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原理及其应用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常用半导体光催化剂材料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改性技术第18-21页
    1.3 Auivillius Bi_2WO_6半导体光催化剂研究现状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Auivillius Bi_2WO_6晶体结构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Auivillius Bi_2WO_6研究现状第22-23页
    1.4 本课题的研究设想及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3-27页
第二章 样品制备与测试第27-33页
    2.1 实验原理与方法第27页
    2.2 实验原料和主要设备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原料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设备第27-28页
    2.3 样品制备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以Bi(NO_3)_3-5H_2O为铋源水热制备多级花球状Bi_2WO_6纳米结构或单晶Bi_2WO_6纳米片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以柠檬酸铋铵为铋源水热制备单晶Bi_2WO_6纳米片第29-31页
    2.4 测试技术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X射线衍射(XRD)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(HRTEM)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(FESEM)和EDX电子能谱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紫外、可见分光光度计(UV-VIS)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比表面积(BET)和孔体积、孔径(BJH)测试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光催化反应测试设备第32-33页
第三章 多级花球状Bi_2WO_6纳米结构的水热合成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第33-47页
    3.1 多级花球状Bi_2WO_6纳米结构的水热合成及表征第33-36页
    3.2 水热反应时间对Bi_2WO_6纳米结构的物相形成及形貌演化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3.3 前驱体Bi/W摩尔比对多级花球状Bi_2WO_6纳米结构微观结构的影响第37-40页
    3.4 多级花球状Bi_2WO_6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第40-41页
    3.5 多级花球状Bi_2WO_6纳米结构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41-44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44-47页
第四章 以硝酸铋为铋源水热合成单晶Bi_2WO_6纳米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第47-57页
    4.1 酸碱性对水热合成Bi_2WO_6的物相形成及形貌演化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4.2 单晶Bi_2WO_6纳米片的水热合成与表征第48-49页
    4.3 水热反应时间对Bi_2WO_6纳米片的物相形成及形貌演化的影响第49-51页
    4.4 柠檬酸表面修饰剂对Bi_2WO_6纳米片的物相形成及形貌演化的影响第51页
    4.5 单晶Bi_2WO_6纳米片的形成机理第51-53页
    4.6 Bi_2WO_6纳米片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53-55页
    4.7 小结第55-57页
第五章 以柠檬酸铋氨为铋源水热合成单晶Bi_2WO_6纳米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第57-67页
    5.1 不同矿化剂对单晶Bi_2WO_6纳米片的物相形成及形貌的影响第57-59页
    5.2 矿化剂NaOH的加入量对Bi_2WO_6纳米片的物相形成及形貌演化的影响第59-60页
    5.3 水热时间对以NaOH为矿化剂所得Bi_2WO_6纳米片的物相形成及形貌演化的影响第60-62页
    5.4 单晶Bi_2WO_6纳米片的形成机理第62-63页
    5.5 Bi_2WO_6纳米片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63-66页
    5.6 小结第66-67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7-69页
    6.1 主要结论第67-68页
    6.2 研究展望第68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9页
致谢第79-81页
个人简历第81-83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第83页

论文共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TiO2纳米片的尺寸调控、表面结构与光催化性能研究
下一篇:水稳性金属—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生物硫醇的选择性荧光探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