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民用建筑论文--交通运输建筑、邮电通信建筑、广播电视建筑论文--火车站论文

基于热环境模拟的严寒地区特等火车站进站厅空间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2 研究对象的限定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特等火车站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进站厅第15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1.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外研究综述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研究综述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第17页
    1.5 课题研究框架第17-20页
第二章 特等火车站进站厅热环境特性与基础模型建立第20-46页
    2.1 特等火车站进站厅空间解析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特等站进站厅特点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特等站进站厅的构成要素第20-22页
    2.2 室内热环境理论分析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室内热环境概念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舒适的关系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人体热平衡方程第22-23页
    2.3 特等火车站进站厅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第23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进站厅空间环境因素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进站厅物理环境因素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旅客的个体差异因素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热环境影响要素总结及目标确立第28-29页
    2.4 基础模型的建立第29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基础模型的提出第29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影响基础模型的热环境因素的参数确立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基础模型数值的确立第43-44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4-46页
第三章 进站厅空间的热环境实测分析第46-70页
    3.1 调研车站及时间选择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调研车站选择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时间选择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仪器选择第47页
    3.2 调研方法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进站厅空间流线的调研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地布点测试法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主观问卷调查第47页
    3.3 沈阳北站北进站厅热环境测试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测试对象总体概况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进站流线分析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布点方式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测试时间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主观问卷调查第50页
    3.4 沈阳南站东进站厅热环境测试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测试对象总体概况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进站流线分析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布点方式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测试时间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主观问卷调查第52页
    3.5 沈阳北站南进站厅热环境测试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测试对象总体概况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进站流线分析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布点方式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测试时间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主观问卷调查第54页
    3.6 测试结果分析第54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沈阳北站北进站厅结果分析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沈阳南站东进站厅结果分析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沈阳北站南进站厅结果分析第63-68页
    3.7 进站厅空间的热环境问题及特征总结第68-69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69-70页
第四章 进站厅空间的热环境模拟分析第70-112页
    4.1 热环境模拟软件选择与模拟条件设置第70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模拟软件的选择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可行性验证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基础模型的热环境模拟条件设置第73-74页
    4.2 进站厅的入口位置与实验模拟分析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进站厅入口与两侧房间布置关系与实验模拟分析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进站厅入口与进站厅内外关系与实验模拟分析第76-78页
    4.3 进站厅门斗空间与实验模拟分析第78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双层门斗的平行与错开布置方式与实验模拟分析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双层门斗的集中与分散布置方式与实验模拟分析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进站厅门斗内部分割方式与实验模拟分析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进站厅门斗平面比例与实验模拟分析第85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进站厅门斗高度与实验模拟分析第88-90页
    4.4 进站厅的平面比例与实验模拟分析第90-94页
    4.5 进站厅高度与实验模拟分析第94-98页
    4.6 进站厅的平面形式与实验模拟分析第9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进站厅房间双面布置与实验模拟分析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进站厅房间三面围合布置与实验模拟分析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进站厅房间四面围合布置与实验模拟分析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进站厅平面形式热环境对比分析第101-102页
    4.7 进站厅的剖面形式与实验模拟分析第102-109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进站厅无夹层与实验模拟分析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进站厅两侧有夹层与实验模拟分析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进站厅入口上方有夹层与实验模拟分析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7.4 进站厅两侧和入口上方均有夹层与实验模拟分析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7.5 进站厅两侧和入口上方均有夹层且二层有入口与实验模拟分析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   4.7.6 进站厅剖面形式热环境对比分析第109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109-112页
第五章 进站厅热环境的空间设计手法第112-128页
    5.1 入口空间位置设计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合理布置进站厅入口朝向第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紧邻进站厅房间设置入口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进站厅内部设置入口第113-114页
    5.2 门斗空间设计第114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分散布置双层门斗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增加双层门斗内部转折空间第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缩小双层门斗的平面比例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降低双层门斗的高度第117页
    5.3 进站厅的平面空间设计第117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缩小进站厅的平面比例第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进站厅平面采取三面围合形式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根据平面温度分区合理布置进站厅的平面功能第118-120页
    5.4 进站厅的剖面空间设计第120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降低进站厅空间高度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合理调整进站厅的剖面形式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根据剖面温度分区合理布置进站厅的纵向功能第122-125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25-128页
结论与展望第128-130页
附录一第130-134页
附录二第134-138页
附录三第138-144页
附录四第144-146页
参考文献第146-148页
作者简介第148页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8-150页
致谢第150页

论文共1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动态检测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
下一篇:轴向超声辅助牙科手机调磨关键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