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对象的限定 | 第15页 |
1.2.1 特等火车站 | 第15页 |
1.2.2 进站厅 | 第1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6-17页 |
1.4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6页 |
1.4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6-17页 |
1.4.3 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 | 第17页 |
1.5 课题研究框架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特等火车站进站厅热环境特性与基础模型建立 | 第20-46页 |
2.1 特等火车站进站厅空间解析 | 第20-22页 |
2.1.1 特等站进站厅特点 | 第20页 |
2.1.2 特等站进站厅的构成要素 | 第20-22页 |
2.2 室内热环境理论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2.1 室内热环境概念 | 第22页 |
2.2.2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舒适的关系 | 第22页 |
2.2.3 人体热平衡方程 | 第22-23页 |
2.3 特等火车站进站厅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3-29页 |
2.3.1 进站厅空间环境因素 | 第23-25页 |
2.3.2 进站厅物理环境因素 | 第25-27页 |
2.3.3 旅客的个体差异因素 | 第27-28页 |
2.3.4 热环境影响要素总结及目标确立 | 第28-29页 |
2.4 基础模型的建立 | 第29-44页 |
2.4.1 基础模型的提出 | 第29-38页 |
2.4.2 影响基础模型的热环境因素的参数确立 | 第38-43页 |
2.4.3 基础模型数值的确立 | 第43-4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进站厅空间的热环境实测分析 | 第46-70页 |
3.1 调研车站及时间选择 | 第46-47页 |
3.1.1 调研车站选择 | 第46页 |
3.1.2 时间选择 | 第46-47页 |
3.1.3 仪器选择 | 第47页 |
3.2 调研方法 | 第47页 |
3.2.1 进站厅空间流线的调研 | 第47页 |
3.2.2 实地布点测试法 | 第47页 |
3.2.3 主观问卷调查 | 第47页 |
3.3 沈阳北站北进站厅热环境测试 | 第47-50页 |
3.3.1 测试对象总体概况 | 第47-48页 |
3.3.2 进站流线分析 | 第48页 |
3.3.3 布点方式 | 第48-49页 |
3.3.4 测试时间 | 第49-50页 |
3.3.5 主观问卷调查 | 第50页 |
3.4 沈阳南站东进站厅热环境测试 | 第50-52页 |
3.4.1 测试对象总体概况 | 第50页 |
3.4.2 进站流线分析 | 第50页 |
3.4.3 布点方式 | 第50-51页 |
3.4.4 测试时间 | 第51-52页 |
3.4.5 主观问卷调查 | 第52页 |
3.5 沈阳北站南进站厅热环境测试 | 第52-54页 |
3.5.1 测试对象总体概况 | 第52页 |
3.5.2 进站流线分析 | 第52页 |
3.5.3 布点方式 | 第52-53页 |
3.5.4 测试时间 | 第53-54页 |
3.5.5 主观问卷调查 | 第54页 |
3.6 测试结果分析 | 第54-68页 |
3.6.1 沈阳北站北进站厅结果分析 | 第54-59页 |
3.6.2 沈阳南站东进站厅结果分析 | 第59-63页 |
3.6.3 沈阳北站南进站厅结果分析 | 第63-68页 |
3.7 进站厅空间的热环境问题及特征总结 | 第68-69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四章 进站厅空间的热环境模拟分析 | 第70-112页 |
4.1 热环境模拟软件选择与模拟条件设置 | 第70-74页 |
4.1.1 模拟软件的选择 | 第70页 |
4.1.2 实验可行性验证 | 第70-73页 |
4.1.3 基础模型的热环境模拟条件设置 | 第73-74页 |
4.2 进站厅的入口位置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74-78页 |
4.2.1 进站厅入口与两侧房间布置关系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74-76页 |
4.2.2 进站厅入口与进站厅内外关系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76-78页 |
4.3 进站厅门斗空间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78-90页 |
4.3.1 双层门斗的平行与错开布置方式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79-81页 |
4.3.2 双层门斗的集中与分散布置方式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81-83页 |
4.3.3 进站厅门斗内部分割方式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83-85页 |
4.3.4 进站厅门斗平面比例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85-88页 |
4.3.5 进站厅门斗高度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88-90页 |
4.4 进站厅的平面比例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90-94页 |
4.5 进站厅高度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94-98页 |
4.6 进站厅的平面形式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98-102页 |
4.6.1 进站厅房间双面布置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98-99页 |
4.6.2 进站厅房间三面围合布置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99-100页 |
4.6.3 进站厅房间四面围合布置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100-101页 |
4.6.4 进站厅平面形式热环境对比分析 | 第101-102页 |
4.7 进站厅的剖面形式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102-109页 |
4.7.1 进站厅无夹层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102-103页 |
4.7.2 进站厅两侧有夹层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103-104页 |
4.7.3 进站厅入口上方有夹层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4.7.4 进站厅两侧和入口上方均有夹层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4.7.5 进站厅两侧和入口上方均有夹层且二层有入口与实验模拟分析 | 第107-109页 |
4.7.6 进站厅剖面形式热环境对比分析 | 第109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2页 |
第五章 进站厅热环境的空间设计手法 | 第112-128页 |
5.1 入口空间位置设计 | 第112-114页 |
5.1.1 合理布置进站厅入口朝向 | 第112页 |
5.1.2 紧邻进站厅房间设置入口 | 第112-113页 |
5.1.3 进站厅内部设置入口 | 第113-114页 |
5.2 门斗空间设计 | 第114-117页 |
5.2.1 分散布置双层门斗 | 第114-116页 |
5.2.2 增加双层门斗内部转折空间 | 第116页 |
5.2.3 缩小双层门斗的平面比例 | 第116-117页 |
5.2.4 降低双层门斗的高度 | 第117页 |
5.3 进站厅的平面空间设计 | 第117-120页 |
5.3.1 缩小进站厅的平面比例 | 第117页 |
5.3.2 进站厅平面采取三面围合形式 | 第117-118页 |
5.3.3 根据平面温度分区合理布置进站厅的平面功能 | 第118-120页 |
5.4 进站厅的剖面空间设计 | 第120-125页 |
5.4.1 降低进站厅空间高度 | 第120-121页 |
5.4.2 合理调整进站厅的剖面形式 | 第121-122页 |
5.4.3 根据剖面温度分区合理布置进站厅的纵向功能 | 第122-12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25-128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28-130页 |
附录一 | 第130-134页 |
附录二 | 第134-138页 |
附录三 | 第138-144页 |
附录四 | 第144-1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6-14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8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48-150页 |
致谢 | 第1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