凉山彝族地区家支与社会稳定研究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5页 |
| 1.1 选题缘起 | 第9-10页 |
| 1.2 文献回顾 | 第10-13页 |
| 1.3 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| 2 凉山彝族家支概念及其发展 | 第15-19页 |
| 2.1 凉山彝族家支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| 2.2 凉山彝族家支的形成与发展 | 第16-19页 |
| 2.2.1 家支的生态背景 | 第16-18页 |
| 2.2.2 家支的形成与发展 | 第18-19页 |
| 3 凉山彝族家支的结构及运行 | 第19-29页 |
| 3.1 彝人的价值观 | 第19-22页 |
| 3.1.1 “和谐” | 第20页 |
| 3.1.2 “凝合” | 第20-21页 |
| 3.1.3 “亲缘” | 第21-22页 |
| 3.2 凉山彝族家支的组织结构 | 第22-24页 |
| 3.2.1 家支的亲缘体系 | 第22-24页 |
| 3.2.2 家支的权威体制 | 第24页 |
| 3.3 凉山彝族家支运行的机制 | 第24-29页 |
| 3.3.1 “德古”:彝族家支社会的领袖 | 第24-26页 |
| 3.3.2 家支习惯法:家支运行的规则 | 第26-28页 |
| 3.3.3 尔谱:家支运行的经济基础 | 第28-29页 |
| 4 社会转型与家支变迁 | 第29-34页 |
| 4.1 家支社会管理功能的拓展 | 第29-31页 |
| 4.2 家支运行的新形态 | 第31-34页 |
| 5 当前家支存在的社会问题 | 第34-43页 |
| 5.1 家支干法干政现象 | 第34-38页 |
| 5.2 家支以强欺小现象 | 第38-40页 |
| 5.3 家支聚众闹事现象 | 第40-41页 |
| 5.4 家支公开实施暴力现象 | 第41-42页 |
| 5.5 家支集体犯罪现象 | 第42页 |
| 5.6 家支以群体意识扰乱社会治安现象 | 第42-43页 |
| 6 解决家支问题,构建和谐凉山的一些对策 | 第43-48页 |
| 6.1 加强社会控制能力,完善基层组织建设 | 第44-46页 |
| 6.1.1 整顿基层组织,优化干部队伍 | 第44页 |
| 6.1.2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| 第44-45页 |
| 6.1.3 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| 第45页 |
| 6.1.4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,培养专门人才 | 第45-46页 |
| 6.2 提高公民法制意识,促进彝区法制建设 | 第46-48页 |
| 6.2.1 建立“多元化”的调解机制 | 第47页 |
| 6.2.2 打击家支集体犯罪,提高法律震慑力 | 第47页 |
| 6.2.3 发挥德古纠纷调解优势 | 第47-48页 |
| 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| 在学研究成果 | 第52-53页 |
| 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