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2.1 沥青混合料黏弹性断裂分析 | 第15-16页 |
1.2.2 沥青混合料损伤特性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2.3 沥青混合料松弛特性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2.4 USDFLD二次开发 | 第18-19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高黏弹沥青砂松弛损伤本构模型理论 | 第22-44页 |
2.1 前言 | 第22页 |
2.2 黏弹性力学基础 | 第22-35页 |
2.2.1 沥青混合料的蠕变与松弛 | 第22-23页 |
2.2.2 理想黏弹性元件模型及本构方程 | 第23-26页 |
2.2.3 常见流变模型 | 第26-28页 |
2.2.4 三参数元件模型 | 第28-30页 |
2.2.5 多元件模型 | 第30-32页 |
2.2.6 内聚力模型研究现状 | 第32-34页 |
2.2.7 积分型本构方程与线性叠加原理 | 第34-35页 |
2.3 时温等效原理 | 第35-37页 |
2.4 黏弹性损伤 | 第37-40页 |
2.4.1 损伤因子 | 第38-39页 |
2.4.2 疲劳损伤力学 | 第39-40页 |
2.4.3 Weibull损伤 | 第40页 |
2.5 耦合损伤的松弛模型 | 第40-43页 |
2.5.1 松弛损伤模型 | 第41-42页 |
2.5.2 内聚力损伤模型 | 第42-43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三章 高黏沥青砂的松弛试验研究 | 第44-64页 |
3.1 前言 | 第44页 |
3.2 高黏弹性沥青砂材料压缩试验 | 第44-53页 |
3.2.1 试验原理 | 第44-45页 |
3.2.2 试验材料 | 第45页 |
3.2.3 试件制备 | 第45页 |
3.2.4 松弛试验初始应变值的确定 | 第45-47页 |
3.2.5 单轴压缩松弛试验 | 第47页 |
3.2.6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7-52页 |
3.2.7 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52-53页 |
3.3 高黏沥青砂单轴拉伸松弛试验 | 第53-61页 |
3.3.1 试验准备 | 第54-55页 |
3.3.2 松弛试验初始应变值的确定 | 第55-56页 |
3.3.3 单轴拉伸松弛试验过程 | 第56页 |
3.3.4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6-59页 |
3.3.5 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59-6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4页 |
第四章 基于Boltzmann叠加原理利用牛顿迭代法理论推导高黏沥青砂的松弛模量 | 第64-74页 |
4.1 前言 | 第64页 |
4.2 松弛弹性模量与蠕变柔量的非倒数关系 | 第64-65页 |
4.3 基于黏弹性本构模型推导松弛模量 | 第65-67页 |
4.4 松弛弹性模量求解 | 第67-70页 |
4.4.1 泰勒公式 | 第67-68页 |
4.4.2 求解超越方程 | 第68页 |
4.4.3 松弛模量的试验验证 | 第68-70页 |
4.5 蠕变柔量的确定 | 第70-71页 |
4.6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71-73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五章 基于USDFLD二次开发的高黏沥青砂松弛损伤分析 | 第74-92页 |
5.1 前言 | 第74页 |
5.2 松弛损伤理论 | 第74-77页 |
5.2.1 松弛损伤模型 | 第74-75页 |
5.2.2 USDFLD二次开发 | 第75-77页 |
5.3 利用ABAQUS建立三维实体模型 | 第77-82页 |
5.3.1 模型及材料参数 | 第78-80页 |
5.3.2 接触本构关系 | 第80-81页 |
5.3.3 荷载场及边界条件的建立 | 第81-82页 |
5.3.4 划分网格,模型尺寸 | 第82页 |
5.4 高黏弹性沥青砂松弛损伤结果及分析 | 第82-85页 |
5.4.1 单轴压缩松弛模拟结果 | 第82-83页 |
5.4.2 结果分析 | 第83-85页 |
5.5 基于扩展有限元模拟单轴拉伸松弛损伤断裂过程 | 第85-87页 |
5.5.1 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 | 第85-86页 |
5.5.2 接触本构关系 | 第86页 |
5.5.3 设定荷载场及边界条件并划分网格 | 第86-87页 |
5.6 高黏弹性沥青砂断裂损伤结果及分析 | 第87-89页 |
5.6.1 单轴拉伸松弛模拟结果 | 第87-88页 |
5.6.2 结果分析 | 第88-89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89-9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2-94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92-93页 |
6.2 工作展望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98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8-100页 |
致谢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