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1.1 钢管桁架结构及连接节点 | 第8-14页 |
1.1.1 钢管桁架结构 | 第8-10页 |
1.1.2 钢管桁架结构中节点构造形式 | 第10-11页 |
1.1.3 钢管桁架结构中相贯节点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1.2 地震易损性分析 | 第14-15页 |
1.2.1 地震易损性研究方法概述 | 第14-15页 |
1.2.2 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1.3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| 第15-18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钢管桁架结构中相贯节点滞回性能研究 | 第18-32页 |
2.1 精细化分析模型的建立 | 第18-22页 |
2.1.1 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18-21页 |
2.1.2 数值分析模型正确性验证 | 第21-22页 |
2.2 几何参数对相贯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 | 第22-27页 |
2.2.1 支管与主管外径比β | 第25页 |
2.2.2 支管与主管径厚比τ | 第25-26页 |
2.2.3 主管径厚比γ | 第26-27页 |
2.3 滞回荷载作用下相贯节点承载力对比分析 | 第27-31页 |
2.3.1 承载力计算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3.2 相贯节点承载力效率研究 | 第28-3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钢管桁架结构中T型相贯节点地震易损性指标研究 | 第32-55页 |
3.1 相贯节点地震易损性指标的建立 | 第32-36页 |
3.1.1 相贯节点荷载-位移曲线 | 第33页 |
3.1.2 相贯节点承载力判定准则 | 第33-35页 |
3.1.3 “极限状态”与地震易损性指标的确定 | 第35-36页 |
3.2 “轻微破坏”极限状态下轴向初始刚度研究 | 第36-46页 |
3.2.1 节点初始刚度计算方法 | 第37页 |
3.2.2 几何参数对相贯节点初始刚度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3.2.3 初始刚度计算公式参数回归及校验 | 第39-44页 |
3.2.4 初始刚度计算公式拟合与应用 | 第44-46页 |
3.3 “中等破坏”极限状态下延性性能研究 | 第46-50页 |
3.3.1 位移与荷载延性比 | 第46-47页 |
3.3.2 相贯节点延性性能分析 | 第47-50页 |
3.4 “严重破坏”极限状态下破坏模式研究 | 第50-53页 |
3.4.1 节点破坏模式的定义 | 第50-51页 |
3.4.2 节点破坏模式分析 | 第51-53页 |
3.5 钢管桁架结构局部地震易损性分析评价体系 | 第5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4章 钢管桁架结构局部地震易损性分析 | 第55-70页 |
4.1 地震易损性计算方法 | 第55-56页 |
4.1.1 地震易损性定义 | 第55页 |
4.1.2 地震动强度参数的选取与计算方法 | 第55-56页 |
4.2 等效非线性分析模型的简化 | 第56-58页 |
4.2.1 简化流程 | 第56-57页 |
4.2.2 简化模型验证 | 第57-58页 |
4.3 平面桁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| 第58-68页 |
4.3.1 平面桁架结构分析模型 | 第58页 |
4.3.2 平面桁架结构局部地震易损性计算 | 第58-6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5.1 结论 | 第70-71页 |
5.2 展望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6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