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单船浮托法 | 第12页 |
1.2.2 双船概念配合大型装备的拆除方法 | 第12-15页 |
1.2.3 双船浮托法 | 第15-16页 |
1.2.4 浮托法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双浮托法整体拆除组块在渤海海域适用性分析 | 第19-25页 |
2.1 渤海海域的水深特点 | 第19-20页 |
2.2 渤海海域的海洋平台及上部组块重量特征 | 第20-22页 |
2.3 渤海海域船舶资源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双浮托法拆除组块的关键问题研究 | 第25-41页 |
3.1 典型平台上部组块双浮托法整体拆除方案步骤设计 | 第25-30页 |
3.2 双浮托整体拆除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| 第30-31页 |
3.2.1 重心不确定性 | 第30页 |
3.2.2 能量聚集问题 | 第30-31页 |
3.3 关键问题解决方法研究 | 第31-40页 |
3.3.1 重心不确定性解决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3.2 能量聚集问题解决方法 | 第33-36页 |
3.3.3 新型LMU改良效果分析 | 第36-4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过驳阶段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41-63页 |
4.1 双船浮托法拆除平台的关键步骤 | 第41页 |
4.2 数值计算理论 | 第41-44页 |
4.2.1 坐标系及环境方向定义 | 第41-42页 |
4.2.2 频域计算理论 | 第42-44页 |
4.2.3 时域运动方程 | 第44页 |
4.3 过驳船阶段的数值模型 | 第44-47页 |
4.3.1 建立船舶模型 | 第44-45页 |
4.3.2 建立锚泊系统模型 | 第45-46页 |
4.3.3 横向护舷、LMU、DSU | 第46-47页 |
4.3.4 环境条件 | 第47页 |
4.4 分析结果 | 第47-61页 |
4.4.1 频域分析 | 第47-51页 |
4.4.2 时域分析 | 第51-6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双浮托法拆除组块水池模型试验 | 第63-93页 |
5.1 水池模型试验的试验工况及主要测量内容 | 第63页 |
5.2 试验装置 | 第63-66页 |
5.3 相似法则与试验布置 | 第66-67页 |
5.3.1 相似法则 | 第66页 |
5.3.2 试验布置 | 第66-67页 |
5.4 模型主要参数 | 第67-71页 |
5.4.1 缩尺比选择 | 第67-68页 |
5.4.2 船模和组块参数 | 第68-71页 |
5.4.3 锚缆模型 | 第71页 |
5.5 模拟工况 | 第71-72页 |
5.6 海洋环境条件模拟 | 第72-75页 |
5.6.1 水深模拟 | 第72页 |
5.6.2 风和流的模拟 | 第72页 |
5.6.3 波浪的模拟 | 第72-75页 |
5.7 静水衰减试验 | 第75-78页 |
5.8 系泊系统水平刚度试验 | 第78页 |
5.9 规则波试验 | 第78-83页 |
5.10 不规则波试验 | 第83-92页 |
5.11 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第六章 数值模拟修正方法分析 | 第93-101页 |
6.1 规则波试验RAO结果对比 | 第93-96页 |
6.1.1 驳船A/C | 第93-94页 |
6.1.2 驳船B | 第94-96页 |
6.2 随机波试验结果对比 | 第96-100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1-103页 |
7.1 结论 | 第101页 |
7.2 展望 | 第101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7页 |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07-109页 |
致谢 | 第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