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9页 |
导论:改革成本研究——一个尚待开拓的研究领域 | 第9-33页 |
一、论题选择与研究缘起 | 第9-14页 |
二、相关研究的文献收集及其客观评述 | 第14-26页 |
(一) 研究对象及文献收集 | 第14-16页 |
(二) 文献研究及客观评述 | 第16-26页 |
三、行文思路与研究价值 | 第26-30页 |
(一) 行文思路 | 第26-28页 |
(二) 研究价值 | 第28-30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可能创新之处 | 第30-33页 |
(一) 研究方法 | 第30页 |
(二) 本文可能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30-33页 |
第一章 改革成本:内涵、结构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| 第33-55页 |
一、改革成本的内涵解析 | 第33-43页 |
(一) 成本的内涵 | 第33-36页 |
(二) 成本内涵的多学科审视 | 第36-40页 |
(三) 改革成本的内涵 | 第40-43页 |
二、改革成本的结构与特征 | 第43-50页 |
(一) 改革成本的结构 | 第44-47页 |
(二) 改革成本的特征 | 第47-50页 |
三、影响改革成本的主要因素 | 第50-55页 |
(一) 制度环境 | 第51页 |
(二) 非正式约束 | 第51-52页 |
(三) 民众对改革的支持 | 第52-53页 |
(四) 改革方式的选择 | 第53-55页 |
第二章 如何正确看待改革成本——成本分担机制的引出 | 第55-81页 |
一、中国改革历程的总体回顾 | 第55-64页 |
(一) 改革启动时期(1978 年—1984 年) | 第56-58页 |
(二) 改革全面探索阶段(1984 年—1992 年) | 第58-60页 |
(三)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(1992 年—2002 年) | 第60-62页 |
(四)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(2002 年至今) | 第62-64页 |
二、改革发展的经验总结及内在逻辑 | 第64-69页 |
(一) 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及经验 | 第64-66页 |
(二) 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 | 第66-69页 |
三、成本在改革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| 第69-77页 |
(一) 改革发展历程的相关特征 | 第69-72页 |
(二) 成本在改革发展历程中的具体体现 | 第72-77页 |
四、改革成本分担的引出 | 第77-81页 |
第三章 当前改革成本分担失衡的现象透视 | 第81-124页 |
一、改革成本分担的区域失衡 | 第83-92页 |
(一) 当前我国地区发展的现实状况 | 第84-87页 |
(二) 改革成本产生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| 第87-90页 |
(三) 成本分担与成果共享之间的错位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| 第90-92页 |
二、改革成本分担的城乡失衡 | 第92-102页 |
(一)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的具体体现 | 第93-95页 |
(二) 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状况 | 第95-97页 |
(三) 改革成本在城乡发展中的具体影响 | 第97-99页 |
(四) 改革成本视域下城乡差距过大的原因剖析 | 第99-102页 |
三、改革成本分担的阶层失衡 | 第102-111页 |
(一) 社会阶层差距的现实状况 | 第102-105页 |
(二) 当前社会阶层分化的具体过程 | 第105-108页 |
(三) 改革成本视域下阶层差距过大的原因分析 | 第108-111页 |
四、改革成本分担的官民失衡 | 第111-124页 |
(一) 改革成本官民分担失衡的现状 | 第112-116页 |
(二) 政府与民争利的主要方式 | 第116-120页 |
(三) 改革成本官民分担失衡在政府行为与职能方面的重要体现 | 第120-124页 |
第四章 改革成本分担的理念创新及总体思路 | 第124-147页 |
一、厘清改革成本问题的几个误区 | 第125-132页 |
(一) 对改革成本问题的认知存在曲解 | 第127-128页 |
(二) 对改革成本的地位存在误解 | 第128-129页 |
(三) 对改革成本分担目标的确立不甚明晰 | 第129-130页 |
(四) 对改革成本分担的实现路径存在误区 | 第130-131页 |
(五) 对改革成本分担的范围限定过于狭隘 | 第131-132页 |
二、构建改革成本分担体系的相关前提 | 第132-138页 |
(一) 改革成本分担体系的功能预期问题 | 第133-135页 |
(二) 改革成本分担体系的价值定位问题 | 第135-136页 |
(三) 改革成本分担体系的实现路径问题 | 第136-137页 |
(四) 改革成本分担体系与其他制度的相容性问题 | 第137-138页 |
三、实现改革成本分担的总体思路 | 第138-147页 |
(一) 明确改革成本分担体系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| 第139-141页 |
(二) 把握改革成本分担体系的核心主线 | 第141-143页 |
(三) 确立改革成本分担体系的价值取向 | 第143-147页 |
第五章 构建我国改革成本分担体系的对策构想 | 第147-173页 |
一、改革成本分担体系前提:成本约束机制 | 第148-152页 |
(一) 科学把握改革成本的总量及其限度 | 第148-150页 |
(二) 体现改革成本分担体系的公平取向 | 第150-151页 |
(三) 用正确的成本意识指导改革发展实践 | 第151-152页 |
二、改革成本分担体系基础:利益诉求机制 | 第152-158页 |
(一) 构筑利益诉求的社会氛围 | 第153-155页 |
(二) 拓宽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 | 第155-156页 |
(三) 鼓励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 | 第156-158页 |
三、改革成本分担体系核心:利益均衡机制 | 第158-162页 |
(一)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格局 | 第158-159页 |
(二) 实现改革成本的均衡调控 | 第159-161页 |
(三) 确保社会成员具有承担改革成本的基本能力 | 第161-162页 |
四、改革成本分担体系主干:利益补偿机制 | 第162-166页 |
(一) 树立全面的利益补偿意识 | 第163-164页 |
(二) 确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标准 | 第164-165页 |
(三) 选择有效率的利益补偿方式 | 第165-166页 |
五、改革成本分担体系关键:公共权力制约机制 | 第166-173页 |
(一) 以权力制约权力,实现权力的合理配置 | 第167-168页 |
(二) 以权利制约权力,防范权力的恶性膨胀 | 第168-170页 |
(三) 以道德制约权力,构筑权力的伦理防线 | 第170-171页 |
(四) 以法律制约权力,限定权力的法定边界 | 第171-173页 |
结语 | 第173-1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7-189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| 第189-193页 |
后记 | 第193-197页 |
摘要 | 第197-200页 |
ABSTRACT | 第200-2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