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6页 | 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 
| 引言 | 第12-14页 | 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1页 | 
| 1.1 现代医学对抑郁相关失眠的研究概况 | 第14-17页 | 
| 1.1.1 流行病学 | 第14页 | 
| 1.1.2 抑郁与失眠相关性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 
| 1.1.3 抑郁相关失眠的发病机制探讨 | 第15-16页 | 
| 1.1.4 现代医学治疗抑郁相关失眠 | 第16-17页 | 
| 1.2 中医对抑郁相关失眠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 
| 1.2.1 中医对抑郁、失眠的认识 | 第17-18页 | 
| 1.2.2 中医对抑郁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18-19页 | 
| 1.2.3 中医治疗抑郁相关失眠 | 第19页 | 
| 1.2.4 针灸治疗抑郁症 | 第19页 | 
| 1.3 电针治疗抑郁失眠介绍 | 第19-20页 | 
| 1.4 疏肝调神针法治疗抑郁相关失眠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 
| 第二章 临床研究 | 第21-32页 | 
| 2.1 研究对象 | 第21页 | 
| 2.1.1 病例及课题来源 | 第21页 | 
| 2.1.2 诊断标准(参考CCMD-3、DSM-V) | 第21页 | 
| 2.1.3 纳入标准 | 第21页 | 
| 2.1.4 排除标准 | 第21页 | 
| 2.1.5 中止病例的处理 | 第21页 | 
| 2.2 试验方法 | 第21-25页 | 
| 2.2.1 随机方法 | 第21-22页 | 
| 2.2.2 治疗方案 | 第22-23页 | 
| 2.2.3 评价时点 | 第23页 | 
| 2.2.4 疗效评价标准 | 第23页 | 
| 2.2.5 安全性和电针耐受性指标 | 第23页 | 
| 2.2.6 不良反应不良事件记录 | 第23页 | 
| 2.2.7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| 第23-24页 | 
| 2.2.8 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 
| 2.3 观察结果与分析 | 第25-32页 | 
| 2.3.1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| 第25-26页 | 
| 2.3.2 不同评价时点各结局指标的统计分析 | 第26-31页 | 
| 2.3.3 电针相关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观察 | 第31-32页 | 
|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| 第32-35页 | 
| 3.1 立论依据 | 第32页 | 
| 3.2 电针选穴依据 | 第32-33页 | 
| 3.3 评价量表选择的依据 | 第33页 | 
| 3.4 研究结果分析 | 第33-34页 | 
| 3.5 不足与展望 | 第34-35页 | 
| 结语 | 第35-36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36-40页 | 
| 附录 | 第40-43页 | 
|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| 第43-44页 | 
| 致谢 | 第44-45页 | 
| 附件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