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引言 | 第11页 |
1.2 燃料电池简介 | 第11-12页 |
1.2.1 燃料电池的发展 | 第11页 |
1.2.2 燃料电池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1.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原理和结构 | 第12-13页 |
1.4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 | 第13-16页 |
1.4.1 双极板的功能和特点 | 第13页 |
1.4.2 双极板的性能标准 | 第13-14页 |
1.4.3 双极板的种类 | 第14-15页 |
1.4.4 不锈钢双极板表面改性的发展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5 高熵合金及其氮化物薄膜的发展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6 磁控溅射 | 第17-18页 |
1.7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实验内容与测试分析 | 第20-25页 |
2.1 实验材料与试样制备 | 第20-22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0页 |
2.1.2 高熵合金的成分设计及其制备 | 第20-21页 |
2.1.3 高熵合金及其氮化物薄膜的制备 | 第21-22页 |
2.2 组织结构表征 | 第22页 |
2.2.1 表面形貌及化学成分 | 第22页 |
2.2.2 相结构 | 第22页 |
2.2.3 表面成分分析 | 第22页 |
2.3 性能测试 | 第22-25页 |
2.3.1 电化学测试 | 第22-23页 |
2.3.2 接触电阻测试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CrNbTiVZr高熵合金的组织结构及耐蚀行为 | 第25-39页 |
3.1 铸态CrNbTiVZr高熵合金的组织结构及耐蚀行为 | 第25-30页 |
3.1.1 铸态合金物相结构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1.2 铸态合金显微组织及成分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1.3 铸态合金在模拟PEMFC环境中动电位极化曲线 | 第27-28页 |
3.1.4 铸态合金在模拟PEMFC环境中恒电位极化曲线 | 第28-29页 |
3.1.5 铸态合金腐蚀形貌 | 第29-30页 |
3.2 退火CrNbTiVZr高熵合金的组织结构及耐蚀行为 | 第30-37页 |
3.2.1 退火合金物相结构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2.2 退火合金显微组织及成分分析 | 第31-33页 |
3.2.3 退火合金在模拟PEMFC环境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 | 第33-34页 |
3.2.4 退火合金在模拟PEMFC环境中的恒电位极化曲线 | 第34-35页 |
3.2.5 退火合金腐蚀形貌 | 第35-36页 |
3.2.6 退火合金钝化层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4章 磁控溅射对CrNbTiVZr高熵合金在不锈钢表面成膜及性能的影响 | 第39-67页 |
4.1 溅射功率对不锈钢双极板表面改性的影响 | 第39-48页 |
4.1.1 薄膜制备参数 | 第39页 |
4.1.2 溅射功率对薄膜成分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4.1.3 溅射功率对薄膜结构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4.1.4 溅射功率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4.1.5 溅射功率对薄膜耐蚀性的影响 | 第43-46页 |
4.1.6 恒电位极化前后改性薄膜的接触电阻 | 第46-48页 |
4.2 衬底温度对不锈钢双极板表面改性的影响 | 第48-56页 |
4.2.1 薄膜制备参数 | 第48页 |
4.2.2 衬底温度对薄膜成分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2.3 衬底温度对薄膜结构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2.4 衬底温度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2.5 衬底温度对薄膜耐蚀性的影响 | 第51-54页 |
4.2.6 恒电位极化前后改性薄膜的接触电阻 | 第54-56页 |
4.3 氮流量对不锈钢双极板表面改性的影响 | 第56-65页 |
4.3.1 薄膜制备参数 | 第56页 |
4.3.2 氮流量对薄膜成分的影响 | 第56页 |
4.3.3 氮流量对薄膜结构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4.3.4 溅射态薄膜表面状态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3.5 氮流量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4.3.6 氮流量对薄膜耐蚀性的影响 | 第61-64页 |
4.3.7 恒电位极化前后改性薄膜的接触电阻 | 第64-6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