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4-18页 |
1.2.1 深层地下水资源属性与构成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2 地下水资源储量变化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2.3 地面沉降过程水循环参数变化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2.4 地面沉降与地下水模拟研究 | 第18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8-21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21-29页 |
2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1-22页 |
2.1.1 地理及水文概况 | 第21-22页 |
2.1.2 水资源概况 | 第22页 |
2.2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2-24页 |
2.2.1 地质构造 | 第22-23页 |
2.2.2 第四系含水层组 | 第23-24页 |
2.3 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| 第24-29页 |
2.3.1 形成原因 | 第24-25页 |
2.3.2 发展现状 | 第25-27页 |
2.3.3 模拟预测研究现状 | 第27页 |
2.3.4 沧州沉降中心概况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含水层系统压缩释水模型 | 第29-35页 |
3.1 基本定义 | 第29-30页 |
3.1.1 含水层系统 | 第29页 |
3.1.2 水循环参数 | 第29-30页 |
3.2 基本原理 | 第30-31页 |
3.2.1 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 | 第30页 |
3.2.2 含水层系统压缩释水 | 第30-31页 |
3.3 概念模型 | 第31页 |
3.4 数值模型 | 第31-34页 |
3.4.1 深层含水层地下水开采量 | 第31-32页 |
3.4.2 深层含水层压缩释水量 | 第32-33页 |
3.4.2.1 承压含水层弹性压缩释水量 | 第32-33页 |
3.4.2.2 弱透水层非弹性压缩释水量 | 第33页 |
3.4.3 潜水层越流补给量 | 第33-3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承压水头控制下水循环参数和给水能力变化规律 | 第35-47页 |
4.1 模型输入 | 第35-37页 |
4.1.1 承压水头下降速率 | 第35-37页 |
4.1.2 模型初始条件与参数 | 第37页 |
4.2 含水层系统压缩量变化 | 第37-38页 |
4.3 含水层系统水循环参数变化 | 第38-41页 |
4.4 含水层系统可开采量及构成变化 | 第41-44页 |
4.4.1 单位水头降深 | 第41-43页 |
4.4.2 累计水头降深 | 第43-44页 |
4.5 讨论与小结 | 第44-47页 |
第五章 深层地下水开采量控制下水循环参数和给水能力变化规律 | 第47-59页 |
5.1 模型输入 | 第47-48页 |
5.1.1 深层地下水开采强度 | 第47-48页 |
5.1.2 模型初始条件与参数 | 第48页 |
5.2 承压水头变化分析 | 第48-51页 |
5.2.1 模拟情景 | 第48-49页 |
5.2.2 不考虑越流补给情景 | 第49-50页 |
5.2.3 延长模拟时间情景 | 第50-51页 |
5.3 含水层系统水循环参数变化 | 第51-54页 |
5.3.1 承压含水层 | 第51-52页 |
5.3.2 弱透水层 | 第52-54页 |
5.4 含水层系统可开采量构成变化 | 第54-57页 |
5.4.1 单位开采量 | 第54-55页 |
5.4.2 累计开采量 | 第55-56页 |
5.4.3 越流补给量讨论 | 第56-57页 |
5.5 讨论与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六章 沧州地区深层地下水给水能力和储量损失 | 第59-69页 |
6.1 非弹性释水系数损失及给水能力减小 | 第59-62页 |
6.1.1 非弹性释水系数损失量与地面沉降统计关系 | 第59-60页 |
6.1.2 非弹性释水系数损失分布 | 第60-61页 |
6.1.3 深层地下水给水能力永久性减小 | 第61-62页 |
6.2 沧州地区深层地下水储量永久性损失 | 第62-65页 |
6.2.1 非弹性释水量占深层地下水开采量比例 | 第62-64页 |
6.2.2 深层地下水储量永久性损失 | 第64-65页 |
6.2.3 讨论分析 | 第65页 |
6.3 地面沉降对沧州地下水资源管理影响 | 第65-67页 |
6.3.1 水循环参数变化造成的影响 | 第66页 |
6.3.2 给水能力减小对地下水开发利用影响 | 第66页 |
6.3.3 深层地下水储量损失对地下水安全保障能力影响 | 第66-67页 |
6.3.4 越流补给量的对地下资源管理影响 | 第67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3页 |
7.1 主要创新点 | 第69页 |
7.2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| 第69-70页 |
7.3 展望 | 第70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7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