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1 度假村在城市中的角色 | 第11-12页 |
1.1.2 度假村规划设计中对“海绵城市”的关注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括 | 第12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、发展动态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、发展动态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4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综述 | 第17-21页 |
2.1 度假村的概念 | 第17页 |
2.2 生态景观度假村相关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2.1 生态景观度假村的定义 | 第17页 |
2.2.2 生态景观度假村的必要性 | 第17-18页 |
2.3 “海绵城市”与生态景观度假村 | 第18-21页 |
2.3.1 海绵城市的定义 | 第18-19页 |
2.3.2 海绵城市设计相关理论 | 第19页 |
2.3.3 海绵城市在生态景观度假村中的应用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案例研究 | 第21-37页 |
3.1 澳大利亚唐格鲁玛野生海豚度假村 | 第21-24页 |
3.1.1 唐格鲁玛野生海豚度假村概况 | 第21-22页 |
3.1.2 唐格鲁玛野生海豚度假村的生态特色 | 第22-24页 |
3.2 日本有马温泉度假村 | 第24-28页 |
3.2.1 有马温泉度假村的概况 | 第24-25页 |
3.2.2 有马温泉度假村的生态特色 | 第25-28页 |
3.3 浙江裸心谷度假村 | 第28-32页 |
3.3.1 裸心谷度假村概况 | 第28-29页 |
3.3.2 裸心谷度假村的生态特色 | 第29-32页 |
3.4 案例总结 | 第32-37页 |
3.4.1 宏观层面的手法 | 第32-34页 |
3.4.2 微观层面的手法 | 第34-37页 |
第四章 东湖生态景观度假村方案设计 | 第37-69页 |
4.1 项目背景 | 第37-39页 |
4.1.1 建设背景 | 第37页 |
4.1.2 基址分析 | 第37-39页 |
4.2 设计定位与规划目标 | 第39页 |
4.3 规划地块所属的地域资源分析 | 第39-43页 |
4.3.1 东湖周边自然资源分析 | 第39-42页 |
4.3.2 东湖周边人文资源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4 “海绵城市”理论下的地域资源生态设计 | 第43-49页 |
4.4.1 对自然资源的生态设计 | 第44-47页 |
4.4.2 对人文资源的生态设计 | 第47-49页 |
4.5 规划依据 | 第49页 |
4.6 东湖生态景观度假村分区规划 | 第49-64页 |
4.6.1 楚园小李村 | 第50-52页 |
4.6.2 文创大李村 | 第52-53页 |
4.6.3 稻香茅屋岭 | 第53-55页 |
4.6.4 湖光岛 | 第55-56页 |
4.6.5 水云湾 | 第56页 |
4.6.6 樱花溪 | 第56-58页 |
4.6.7 花甸秋园 | 第58-59页 |
4.6.8 湿地池塘 | 第59-62页 |
4.6.9 渔光草原 | 第62-63页 |
4.6.10 中央森林 | 第63-64页 |
4.7 东湖生态景观度假村设计的特色 | 第64-69页 |
4.7.1 基址生态的特色设计 | 第64页 |
4.7.2 湿地的特色设计 | 第64-66页 |
4.7.3 生态性建筑的特色设计 | 第66-67页 |
4.7.4 游客体验体系的特色设计 | 第67-69页 |
第五章 “海绵城市”理论下的生态景观度假村构建策略 | 第69-73页 |
5.1 分析当地的生境及自然资源 | 第69-70页 |
5.2 生态要素与地域人文资源结合 | 第70页 |
5.3 多维度构建“海绵城市”生态景观度假村 | 第70-71页 |
5.4 注重游客体验的生态景观度假村设计 | 第71-73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| 第79-81页 |
附图 | 第81-85页 |
致谢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