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8-4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8-20页 |
1.1.1 现实背景 | 第18-19页 |
1.1.2 理论背景 | 第19-20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0-2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20-2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21-23页 |
1.3 国内外文献述评 | 第23-33页 |
1.3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23-27页 |
1.3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27-32页 |
1.3.3 国内外文献评述 | 第32-33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33-37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33-36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36-37页 |
1.5 研究的数据来源与使用说明 | 第37-38页 |
1.5.1 调研区域与样本分布 | 第37-38页 |
1.5.2 本文数据使用说明 | 第38页 |
1.6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| 第38-40页 |
1.6.1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| 第38-39页 |
1.6.2 本文的不足之处 | 第39-40页 |
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40-53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40-43页 |
2.1.1 多维贫困 | 第40-41页 |
2.1.2 风险冲击 | 第41页 |
2.1.3 机会缺失 | 第41-42页 |
2.1.4 生计资本 | 第42页 |
2.1.5 风险态度 | 第42-43页 |
2.2 相关理论 | 第43-46页 |
2.2.1 贫困相关理论 | 第43-45页 |
2.2.2 可持续生计理论 | 第45-46页 |
2.2.3 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| 第46页 |
2.2.4 前景理论 | 第46页 |
2.3 基于风险冲击与机会缺失的多维贫困理论再构筑 | 第46-52页 |
2.3.1 风险冲击与机会缺失致贫的理论分析 | 第47-50页 |
2.3.2 机会把握的本质—风险态度不同 | 第50页 |
2.3.3 基于风险冲击与机会缺失的多维贫困分析框架 | 第50-5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三章 连片贫困地区农户贫困现状及问题 | 第53-63页 |
3.1 我国农村减贫历程及概况 | 第53-56页 |
3.1.1 我国农村减贫历程 | 第53-54页 |
3.1.2 我国连片贫困地区农村贫困概况 | 第54-56页 |
3.2 连片贫困地区农户贫困现状 | 第56-59页 |
3.2.1 人均纯收入极低 | 第56-57页 |
3.2.2 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| 第57页 |
3.2.3 家庭资产积累极度贫乏 | 第57-58页 |
3.2.4 健康状况较差,劳动能力不足 | 第58页 |
3.2.5 教育程度处于较低水平 | 第58-59页 |
3.3 连片贫困地区农户减贫存在的问题 | 第59-62页 |
3.3.1 贫困农户抗风险能力弱,应对策略单一 | 第59-60页 |
3.3.2 能够获得的机会不足,后续发展能力弱 | 第60页 |
3.3.3 种植业比较收益低、外出务工困难 | 第60-61页 |
3.3.4 教育负担较重,贫困代际传递明显 | 第61-62页 |
3.3.5 自然条件恶劣,产业发展缓慢 | 第6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四章 连片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测度与分解 | 第63-75页 |
4.1 连片贫困地区多维贫困指标体系构建 | 第63-65页 |
4.1.1 多维贫困指标体系维度选取 | 第63-64页 |
4.1.2 多维贫困指标体系权重设定 | 第64-65页 |
4.1.3 多维贫困指标体系构建 | 第65页 |
4.2 连片贫困地区多维贫困测度与分解方法 | 第65-67页 |
4.2.1 多维贫困测度方法 | 第65-66页 |
4.2.2 多维贫困分解方法 | 第66-67页 |
4.3 连片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测度与分解结果分析 | 第67-74页 |
4.3.1 样本农户不同维度下的贫困状况 | 第67-68页 |
4.3.2 样本农户多维贫困指数 | 第68-71页 |
4.3.3 连片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的分解 | 第71-7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五章 风险冲击对连片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 | 第75-91页 |
5.1 风险冲击通过生计资本对农户多维贫困影响的机理分析 | 第75-76页 |
5.2 连片贫困地区农户面临的风险冲击 | 第76-78页 |
5.2.1 农户面临的风险冲击分类 | 第76-77页 |
5.2.2 农户遭遇的不同风险冲击及损失 | 第77-78页 |
5.3 连片贫困地区农户生计资本测度 | 第78-82页 |
5.3.1 农户生计资本测度指标体系 | 第79-80页 |
5.3.2 农户生计资本测度结果 | 第80-82页 |
5.4 风险冲击对连片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影响的模型构建 | 第82-84页 |
5.4.1 计量模型构建 | 第82-83页 |
5.4.2 指标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| 第83-84页 |
5.5 风险冲击对连片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影响的计量结果分析 | 第84-89页 |
5.5.1 模型信度和效度评价 | 第85-86页 |
5.5.2 风险冲击对生计资本和多维贫困的影响 | 第86-89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第六章 机会缺失对连片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 | 第91-102页 |
6.1 机会缺失通过生计资本对农户多维贫困影响的机理分析 | 第91-92页 |
6.2 连片贫困地区农户的发展机会 | 第92-95页 |
6.2.1 农户能够获得的机会分类 | 第92-94页 |
6.2.2 样本农户能够获得的机会分析 | 第94-95页 |
6.3 机会对连片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影响的模型构建 | 第95-97页 |
6.3.1 计量模型构建 | 第95页 |
6.3.2 指标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| 第95-97页 |
6.4 机会对连片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影响的计量结果分析 | 第97-101页 |
6.4.1 模型信度和效度评价 | 第97-98页 |
6.4.2 机会对农户生计资本和多维贫困的影响 | 第98-101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第七章 风险态度对连片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 | 第102-115页 |
7.1 农户风险态度对多维贫困影响的机理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7.2 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的连片贫困地区农户风险态度测度 | 第104-107页 |
7.2.1 数据说明 | 第104页 |
7.2.2 农户风险态度测度方法 | 第104-105页 |
7.2.3 农户风险态度测度实验过程 | 第105-107页 |
7.3 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的农户风险态度测度结果分析 | 第107-109页 |
7.3.1 风险厌恶系数 | 第107-109页 |
7.3.2 损失厌恶系数 | 第109页 |
7.4 农户风险态度对多维贫困影响的指标选择与模型构建 | 第109-111页 |
7.4.1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分析 | 第109-110页 |
7.4.2 实证模型构建 | 第110-111页 |
7.5 连片贫困地区农户风险态度对多维贫困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| 第111-113页 |
7.5.1 风险厌恶系数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分析 | 第111-113页 |
7.5.2 损失厌恶系数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分析 | 第113页 |
7.5.3 其他控制变量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分析 | 第113页 |
7.6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5页 |
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115-125页 |
8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15-117页 |
8.2 政策建议 | 第117-125页 |
8.2.1 完善连片贫困地区农户风险管理体系 | 第117-119页 |
8.2.2 为贫困农户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| 第119-121页 |
8.2.3 提升贫困农户生计资本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| 第121-123页 |
8.2.4 逐步转变贫困农户风险态度把握机会促进发展 | 第123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9页 |
致谢 | 第139-14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