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5页 |
·引言 | 第8-9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9-14页 |
·缩氨基硫脲简介 | 第9-1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缩氨基硫脲化合物的应用及生物学活性 | 第11-12页 |
·对阴离子的识别及与金属螯合显色 | 第11-12页 |
·作为中间体或者新物质合成的前体 | 第12页 |
·于对生物活性的研究 | 第12页 |
·缩氨基硫脲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·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| 第14页 |
·抗菌活性的测定 | 第14页 |
·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| 第14页 |
·抗菌机制的研究 | 第14页 |
·合成抗菌活性更高的化合物 | 第14-15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5-25页 |
·仪器和材料 | 第15页 |
·仪器 | 第15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15页 |
·菌种和培养基 | 第15-16页 |
·菌种 | 第15-16页 |
·培养基 | 第16页 |
·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| 第16-21页 |
·配体HL~1 的合成 | 第16-17页 |
·配合物Mn(L~1)_2(1)的合成 | 第17-18页 |
·配体HL~2 的合成 | 第18页 |
·配合物Ni(L~2)_2(2)的合成 | 第18-19页 |
·配体HL~3 的合成 | 第19页 |
·配合物Mn(L~3)_2(3)的合成 | 第19-20页 |
·配合物Ni(L~3)_2(4)的合成 | 第20页 |
·配体HL~4 的合成 | 第20-21页 |
·配合物Co(L~4)_2 的合成 | 第21页 |
·抑菌活性和最低抑菌浓度(MIC)的测定 | 第21-22页 |
·菌悬液的制备 | 第21页 |
·抑菌活性的测定采用管碟法 | 第21-22页 |
·最低抑菌浓度(MIC)的测定 | 第22页 |
·抗菌机制的初步研究 | 第22-25页 |
·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22页 |
·扫描电镜的观察 | 第22-23页 |
·SDS-PAGE 电泳分析 | 第23-25页 |
·样品的制备 | 第23页 |
·试剂的配制 | 第23页 |
·电泳方法 | 第23-25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39页 |
·抗菌活性结果与分析 | 第25-35页 |
·HL~3 等配体及其配合物Mn(L~3)_2 抑菌活性效果如图13 所示 | 第25-27页 |
·抗生素对照的抑菌活性结果 | 第27页 |
·目标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 | 第27-34页 |
·HL~1 及其配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 | 第27-29页 |
·HL~2 及其配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 | 第29-31页 |
·HL~3 及其配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 | 第31-33页 |
·HL~4 及其配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 | 第33-34页 |
·配体和配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| 第34-35页 |
·抗菌机制的初步研究 | 第35-39页 |
·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曲线 | 第35-36页 |
·扫描电镜观察 | 第36-37页 |
·枯草芽孢杆菌电镜观察 | 第36-37页 |
·铜绿假单胞菌电镜观察 | 第37页 |
·电泳结果分析 | 第37-39页 |
4 结论 | 第39-40页 |
5 展望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5页 |
硕士期间已发表文章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