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1 绪论 | 第14-45页 |
1.1 超级电容器研究背景 | 第14-17页 |
1.2 超级电容器的储能机理及其分类 | 第17-33页 |
1.3 镍基过渡族金属化合物电极材料的研究趋势 | 第33-41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41-45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45-60页 |
2.1 主要化学试剂与仪器设备 | 第45-47页 |
2.2 材料表征方法 | 第47-49页 |
2.3 电极制备方法 | 第49-50页 |
2.4 电化学测试方法 | 第50-55页 |
2.5 超级电容器的组装与性能评估 | 第55-60页 |
3 多孔高比表面积电极材料的可控合成 | 第60-77页 |
3.1 引言 | 第60-61页 |
3.2 镍基化合物前驱体方棒的形成机理 | 第61-65页 |
3.3 多孔NiS_2方棒形成的影响机制 | 第65-70页 |
3.4 电化学性能表征 | 第70-7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4 三维离子通道电极材料的构筑 | 第77-104页 |
4.1 引言 | 第77-78页 |
4.2 Ni-Al碱式碳酸盐前驱体的形成机制 | 第78-82页 |
4.3 铝掺杂对NiS纳米花形貌结构的影响 | 第82-90页 |
4.4 铝掺杂NiS纳米花的赝电容特性 | 第90-96页 |
4.5 铝掺杂NiS//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 | 第96-10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5 高电化学活性电极材料的设计 | 第104-129页 |
5.1 引言 | 第104-105页 |
5.2 自支撑Ni-Mo-N电极制备方法 | 第105-107页 |
5.3 Ni-Mo-N纳米棒阵列结构表征 | 第107-113页 |
5.4 Ni-Mo-N纳米棒阵列的电化学性能及储能机理 | 第113-121页 |
5.5 Ni-Mo-N//RGO非对称超级电容器 | 第121-127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27-129页 |
6 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设计与组装 | 第129-154页 |
6.1 引言 | 第129-130页 |
6.2 高活性Ni-Co-Se分层结构正极材料的设计 | 第130-140页 |
6.3 高容量Fe_3O_4/C纳米棒阵列负极材料的设计 | 第140-147页 |
6.4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与性能表征 | 第147-152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52-154页 |
7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154-158页 |
7.1 本文工作总结 | 第154-157页 |
7.2 后续工作展望 | 第157-158页 |
致谢 | 第158-1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0-182页 |
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| 第182-186页 |
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| 第186-1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