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胸阻抗法的无创心排量检测系统研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临床常用心排量测量技术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产品 | 第11-12页 |
1.2.3 胸阻抗法电极的革新 | 第12-13页 |
1.2.4 胸阻抗法心排量的临床应用 | 第13页 |
1.3 课题意义及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原理概述 | 第14-23页 |
2.1 测量原理 | 第14-19页 |
2.1.1 人体血液循环 | 第14页 |
2.1.2 人体细胞电学特性 | 第14-15页 |
2.1.3 胸腔圆柱模型及计算公式 | 第15-19页 |
2.2 新模型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2.2.1 胸腔锥台模型 | 第19页 |
2.2.2 Bernstein公式 | 第19-20页 |
2.2.3 非线性公式 | 第20页 |
2.2.4 胸围法公式 | 第20页 |
2.3 信号特征点及生理意义 | 第20-22页 |
2.4 影响测量的因素 | 第2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硬件检测系统设计 | 第23-41页 |
3.1 硬件系统概述 | 第23-24页 |
3.2 电源模块介绍 | 第24-25页 |
3.3 心电采集模块 | 第25-26页 |
3.3.1 心电采集模块框图 | 第25页 |
3.3.2 心电电极连接方式 | 第25-26页 |
3.4 心阻抗测量模块 | 第26-29页 |
3.4.1 心阻抗测量模块框图 | 第26-27页 |
3.4.2 恒流源驱动电路 | 第27页 |
3.4.3 激励电流控制电路 | 第27-28页 |
3.4.4 调制脉冲电路 | 第28-29页 |
3.4.5 心阻抗检测电路 | 第29页 |
3.5 心阻抗模块仿真验证 | 第29-35页 |
3.5.1 检测电压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5.2 仿真电路 | 第30-35页 |
3.6 呼吸阻抗测量模块 | 第35-39页 |
3.6.1 呼吸测量模块概述 | 第35-36页 |
3.6.2 呼吸阻抗检测方法 | 第36页 |
3.6.3 恒流源驱动电路 | 第36-37页 |
3.6.4 激励电流控制电路 | 第37-38页 |
3.6.5 调制脉冲电路 | 第38页 |
3.6.6 呼吸检测电路 | 第38-39页 |
3.7 A/D转换模块 | 第39-40页 |
3.7.1 精度需求 | 第39页 |
3.7.2 A/D转换部分电路 | 第39-40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4章 系统软件及算法设计 | 第41-59页 |
4.1 系统软件设计 | 第41-47页 |
4.1.1 下位机系统设计 | 第41-43页 |
4.1.2 上位机系统设计 | 第43-47页 |
4.2 滤波算法设计 | 第47-53页 |
4.2.1 信号处理概述 | 第47-48页 |
4.2.2 高通滤波处理呼吸噪声 | 第48页 |
4.2.3 陷波处理呼吸噪声 | 第48-49页 |
4.2.4 自适应滤波设计 | 第49-53页 |
4.3 信号特征点检测 | 第53-57页 |
4.3.1 特征点检测概述 | 第53-54页 |
4.3.2 心电Q波起始点检测 | 第54-56页 |
4.3.3 心阻抗微分信号B、C、X点检测 | 第56-57页 |
4.4 参数计算方法 | 第57-5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5章 系统验证与结果讨论 | 第59-68页 |
5.1 验证方法与方案 | 第59-61页 |
5.1.1 数据采集设备 | 第59-60页 |
5.1.2 数据采集方案 | 第60-61页 |
5.1.3 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| 第61页 |
5.2 验证结果分析 | 第61-67页 |
5.2.1 志愿者运动前后数据对比 | 第61-62页 |
5.2.2 系统准确性验证 | 第62-65页 |
5.2.3 修正计算结果 | 第65-67页 |
5.3 讨论 | 第67-68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附录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