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代谢组学“抗生素相关性腹泻”与“脾阳虚证”相关性的实验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7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| 第14-15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| 第15-32页 |
1 AAD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| 第15页 |
2 AAD的发病机制 | 第15-18页 |
2.1 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 | 第16页 |
2.2 感染原因引起的腹泻 | 第16-18页 |
2.2.1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| 第16-17页 |
2.2.2 念珠菌属 | 第17页 |
2.2.3 产酸克雷伯杆菌 | 第17页 |
2.2.4 金黄色葡萄球菌 | 第17-18页 |
2.2.5 产气荚膜杆菌 | 第18页 |
2.3 其他引起AAD的因素 | 第18页 |
3 AAD的诊断 | 第18-20页 |
3.1 临床表现 | 第18-19页 |
3.2 实验室检查 | 第19页 |
3.3 内镜检查 | 第19-20页 |
4 AAD的西医治疗进展 | 第20-23页 |
4.1 停用原来抗菌药物 | 第20页 |
4.2 应用相应抗菌药物 | 第20-21页 |
4.3 对症支持治疗 | 第21页 |
4.4 调节肠道菌群 | 第21页 |
4.5 手术治疗 | 第21-22页 |
4.6 复发病例的治疗 | 第22页 |
4.7 预防 | 第22-23页 |
4.7.1 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| 第22页 |
4.7.2 使用微生态制剂 | 第22-23页 |
5 AAD的中医治疗进展 | 第23-27页 |
5.1 古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 | 第23页 |
5.2 现代医家对AAD病因病机认识 | 第23-25页 |
5.3 中医药治疗AAD实验研究进展 | 第25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32页 |
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| 第32-57页 |
前言 | 第32-34页 |
一、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9页 |
1 实验动物 | 第34页 |
2 试剂与仪器 | 第34页 |
3 分组、模型建立及给药方法 | 第34页 |
4 一般情况及腹泻指标观察 | 第34-35页 |
4.1 一般情况观察 | 第35页 |
4.2 腹泻指标观察 | 第35页 |
5 UPLC-Q-TOF检测分析方法 | 第35-36页 |
5.1 样本采集及样品处理 | 第35页 |
5.2 样品制备 | 第35-36页 |
5.3 数据处理及样品分析 | 第36页 |
6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36-37页 |
6.1 主成分分析 | 第37页 |
6.2 正交信号滤躁 | 第37页 |
6.3 结果输出 | 第37页 |
6.4 结果筛选 | 第37页 |
7 生物标志物筛选与代谢通路确定 | 第37页 |
8 统计学方法 | 第37-38页 |
9 技术路线图 | 第38-39页 |
二、结果 | 第39-50页 |
1 大鼠一般情况、体重、粪便比较 | 第39-40页 |
1.1 一般情况观察 | 第39页 |
1.2 体重变化情况 | 第39页 |
1.3 2小时粪便总重变化情况 | 第39-40页 |
2 3组大鼠血清UPLC-Q-TOF质谱图 | 第40-41页 |
3 各组多元数据分析结果 | 第41-44页 |
4 差异性代谢性产物的探索性寻找 | 第44-47页 |
5 代谢通路的确定 | 第47-50页 |
三、结论 | 第50-51页 |
四、讨论 | 第51-57页 |
1 代谢组学为中医药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思路 | 第51-52页 |
2 AAD与脾阳虚证中医症候的相关性 | 第52页 |
3 AAD与脾阳虚证代谢水平的相关性 | 第52-53页 |
3.1 氨基酸代谢 | 第53页 |
3.2 脂肪酸代谢 | 第53页 |
4 AAD与脾阳虚证代谢通路的关系 | 第53-55页 |
5 为中医药预防和治疗AAD提供思路 | 第55-57页 |
问题与展望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