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刺“培土开郁”组穴治疗肝郁脾虚型轻、中度抑郁症的临床观察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1-27页 |
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6页 |
1 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| 第11-13页 |
2 抑郁症的诊断和症状评估 | 第13-14页 |
3 西医治疗进展 | 第14-15页 |
4 小结 | 第15-16页 |
综述二 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及治疗 | 第16-19页 |
1 郁证历史沿革 | 第16页 |
2 郁证病因病机 | 第16-17页 |
3 治疗现状 | 第17-19页 |
4 小结 | 第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-27页 |
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27-48页 |
前言 | 第27-28页 |
临床资料 | 第28-30页 |
1 病例来源 | 第28页 |
2 诊断标准 | 第28-29页 |
3 病例纳入标准 | 第29页 |
4 病例排除标准 | 第29页 |
5 脱落标准 | 第29-30页 |
6 剔除标准 | 第30页 |
研究方法 | 第30-33页 |
1 研究方法 | 第30页 |
2 随机及对照 | 第30页 |
3 治疗方法 | 第30-31页 |
4 观察方法 | 第31-32页 |
5 安全性检查 | 第32-33页 |
6 伦理问题 | 第33页 |
7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33页 |
研究结果 | 第33-41页 |
1 基线比较 | 第33-37页 |
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(HAMD)评分数据分析 | 第37-38页 |
3 肝郁脾虚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数据分析 | 第38-41页 |
4 临床疗效比较 | 第41页 |
5 安全性 | 第41页 |
分析与讨论 | 第41-48页 |
1 “培土开郁”组穴相关研究 | 第41-46页 |
2 研究结论与分析 | 第46-47页 |
3 局限与反思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附录 | 第50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