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4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4-17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7-22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7-19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9-21页 |
1.2.3 文献总结 | 第21-22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2-2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4页 |
1.4 论文主要的创新与不足 | 第24-26页 |
1.4.1 主要的创新点 | 第24-25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特点 | 第26-40页 |
2.1 不良贷款的内涵及分类 | 第26-27页 |
2.2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总体状况 | 第27-33页 |
2.3 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 | 第33-40页 |
2.3.1 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内部的对比情况 | 第33-36页 |
2.3.2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对比情况 | 第36-40页 |
第三章 A市C分行的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| 第40-47页 |
3.1 信贷资产质量总体情况 | 第40-42页 |
3.2 不良贷款呈现的特点 | 第42-44页 |
3.2.1 贷款五级分类变化情况 | 第42-43页 |
3.2.2 不良贷款的信贷投向行业分布情况 | 第43-44页 |
3.3 信贷资产质量管控面临的问题 | 第44-47页 |
3.3.1 资产质量下迁压力大 | 第44-45页 |
3.3.2 整体担保方式偏弱 | 第45页 |
3.3.3 贷款投放集中度较高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—以A市C分行为例 | 第47-57页 |
4.1 源于外部经济政策环境变化的不良贷款影响因素 | 第47-50页 |
4.1.1 全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 | 第47-48页 |
4.1.2 区域性经济风险 | 第48-49页 |
4.1.3 行业性经济风险 | 第49-50页 |
4.2 源于商业银行内部的不良贷款影响因素 | 第50-55页 |
4.2.1 前期经营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| 第50页 |
4.2.2 贷款结构不合理 | 第50-51页 |
4.2.3 银行授信精细化管理和制度流程方面的缺失 | 第51-54页 |
4.2.4 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| 第54页 |
4.2.5 信贷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及风控能力和意识不足 | 第54-55页 |
4.3 源于借款人自身的不良贷款影响因素 | 第55-57页 |
4.3.1 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| 第55-56页 |
4.3.2 贷款用途不合理 | 第56页 |
4.3.3 担保链担保圈问题 | 第56-57页 |
第五章 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—以A市C分行为例 | 第57-64页 |
5.1 变量的选取及研究假设 | 第57-60页 |
5.1.1 变量的选取 | 第57-58页 |
5.1.2 研究假设 | 第58-60页 |
5.2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| 第60页 |
5.3 实证研究过程 | 第60-63页 |
5.3.1 单位根检验 | 第60-61页 |
5.3.2 多元回归模型的设计 | 第61-62页 |
5.3.3 计量经济学检验 | 第62-63页 |
5.4 实证研究结果 | 第63-64页 |
第六章 不良贷款的防范与化解 | 第64-73页 |
6.1 不良贷款的防范 | 第64-70页 |
6.1.1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| 第64-65页 |
6.1.2 端正经营指导思想和风险管理理念 | 第65-66页 |
6.1.3 优化信贷结构和调整信贷策略 | 第66-67页 |
6.1.4 严格落实信贷流程管理制度 | 第67-69页 |
6.1.5 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| 第69页 |
6.1.6 加强授信风险队伍建设 | 第69-70页 |
6.1.7 拓宽融资渠道和合理使用资金 | 第70页 |
6.2 不良贷款的化解 | 第70-73页 |
6.2.1 健全风险化解考核和激励机制 | 第70-71页 |
6.2.2 完善不良贷款处置机制 | 第71页 |
6.2.3 强化逾期贷款管控 | 第71-72页 |
6.2.4 依托大数据及内评工具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