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缩略语说明 | 第15-16页 |
绪论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7-32页 |
1 老鸦瓣概况 | 第17-19页 |
1.1 老鸦瓣简介 | 第17页 |
1.2 系统分类学研究 | 第17页 |
1.3 本草考证 | 第17-19页 |
1.4 资源调查 | 第19页 |
2 老鸦瓣研究现状 | 第19-24页 |
2.1 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19-20页 |
2.2 生理及繁殖研究 | 第20页 |
2.3 栽培技术研究 | 第20-22页 |
2.4 组织培养研究 | 第22-23页 |
2.5 遗传多样性研究 | 第23页 |
2.6 芽茎研究 | 第23-24页 |
3 光慈姑研究概况 | 第24-27页 |
3.1 光慈姑简介 | 第24页 |
3.2 化学成分研究 | 第24-25页 |
3.3 药用价值 | 第25页 |
3.4 药理活性研究现状 | 第25-27页 |
3.5 干燥方法研究 | 第27页 |
4 中药品质评价 | 第27-32页 |
4.1 中药品质简介 | 第27-28页 |
4.2 中药品质评价方法 | 第28-30页 |
4.3 中药品质评价现状 | 第30-31页 |
4.4 光慈姑质量控制现状 | 第31-32页 |
第二章 光慈姑化学成分分析 | 第32-5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9页 |
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33-34页 |
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34页 |
1.3 光慈姑化学成分系统预实验 | 第34-37页 |
1.4 光慈姑秋水仙碱含量的测定 | 第37-38页 |
1.5 光慈姑多糖抗乳腺癌细胞增殖生物活性 | 第38-39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7页 |
2.1 光慈姑所含化学成分类别 | 第39-44页 |
2.2 光慈姑秋水仙素含量 | 第44-47页 |
2.3 光慈姑粗多糖(TEP)与精多糖(TEP1)抗乳腺癌细胞增殖生物活性 | 第47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47-50页 |
第三章 老鸦瓣鳞茎低温冷藏对产量和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| 第50-6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4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51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51-52页 |
1.3 品质测定 | 第52-54页 |
1.4 数据分析与统计 | 第5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4-59页 |
2.1 不同温度低温冷藏处理对老鸦瓣繁殖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2.2 不同温度低温冷藏处理对老鸦瓣产量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2.3 不同温度低温冷藏处理对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| 第56-59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59-62页 |
第四章 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药材光慈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| 第62-7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3-65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63页 |
1.2 试验地概况 | 第63页 |
1.3 试验方法 | 第63-64页 |
1.4 品质分析 | 第64-65页 |
1.5 数据分析与统计 | 第6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5-69页 |
2.1 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老鸦瓣生长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2.2 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老鸦瓣繁殖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2.3 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光慈姑产量的影响 | 第67页 |
2.4 不同施肥处理对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3 讨论 | 第69-72页 |
第五章 不同干燥方法和昆虫取食对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| 第72-8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3-75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73-74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74页 |
1.3 品质测定 | 第74-75页 |
1.4 数据分析与统计 | 第7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5-78页 |
2.1 不同干燥方法对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2.2 昆虫取食对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78-82页 |
3.1 不同干燥方法对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3.2 昆虫取食对光慈姑品质的影响 | 第79-82页 |
第六章 栽培与野生老鸦瓣药材品质比较 | 第82-9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83-84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83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83页 |
1.3 数据分析与统计 | 第83-8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84-87页 |
2.1 水分与灰分含量 | 第84页 |
2.2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 | 第84页 |
2.3 多糖含量 | 第84-86页 |
2.4 抗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 | 第86-87页 |
3 讨论 | 第87-89页 |
4 结论 | 第89-90页 |
全文结论 | 第90-92页 |
创新点 | 第92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10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104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