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2-3页 | 
| abstract | 第3-4页 | 
| 导言 | 第7-11页 | 
| 一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7-8页 | 
| 二、文献综述 | 第8-9页 | 
| 三、研究方法 | 第9-11页 | 
| 第一章 “毒丸计划”的概述 | 第11-20页 | 
| 第一节 “毒丸计划”的定义与运作原理 | 第11-14页 | 
| 第二节 “毒丸计划”的分类研究 | 第14-17页 | 
| 一、广义与狭义“毒丸计划”的区别 | 第14页 | 
| 二、三代“毒丸计划”的历史流变及区别 | 第14-16页 | 
| 三、“死手毒丸”与“无手毒丸”的区别 | 第16-17页 | 
| 第三节 毒丸计划的价值博弈分析 | 第17-20页 | 
| 一、监管层自身对“毒丸计划”的价值博弈 | 第17页 | 
| 二、公司股东与管理层对“毒丸计划”的价值博弈 | 第17-18页 | 
| 三、公司与相关利益者之间对“毒丸计划”价值博弈 | 第18-20页 | 
| 第二章 国际视角下“毒丸计划”规制比较分析 | 第20-28页 | 
| 第一节 董事会中心模式 | 第20-22页 | 
| 第二节 股东大会中心模式 | 第22-26页 | 
| 一、从立法背景考察 | 第22-23页 | 
| 二、从具体制度设计考察 | 第23-26页 | 
| 第三节 不同模式下“毒丸计划”的司法监管路径比较 | 第26-28页 | 
| 第三章 “毒丸计划”在我国域内适用的障碍分析——以“宝万股权之争”为背景 | 第28-41页 | 
| 第一节 “宝万之争”介绍及成因分析 | 第28-31页 | 
| 一、宝能与万科股权争夺事件始末 | 第28-30页 | 
| 二、万科集团控制权危局的成因分析 | 第30-31页 | 
| 第二节 毒丸计划的法律困境成因分析 | 第31-41页 | 
| 一、“法定资本制”的障碍 | 第33-34页 | 
| 二、“股东大会中心主义”的障碍 | 第34-39页 | 
| 三、“同股同权”制度的障碍 | 第39-41页 | 
| 第四章 对我国“毒丸计划”规制的反思和创新路径探索 | 第41-60页 | 
| 第一节 关于“毒丸计划”决定权的归属问题反思及制度探索 | 第41-47页 | 
| 一、关于“毒丸计划”决定权的归属问题反思 | 第41-44页 | 
| 二、关于“毒丸计划”决定权的归属问题的制度探索 | 第44-47页 | 
| 第二节 关于“同股同权”制度的反思及制度探索 | 第47-54页 | 
| 一、关于“同股同权”制度的反思 | 第47-50页 | 
| 二、关于“同股同权”制度的制度探索 | 第50-54页 | 
| 第三节 我国“毒丸计划”制度创新路径探索 | 第54-60页 | 
| 一、可转换公司债券在“毒丸计划”中的适用性分析 | 第55-56页 | 
| 二、运用CoCos债券构建“毒丸计划”的合理性分析 | 第56-58页 | 
| 三、权证及可转换优先股在构建“毒丸计划”中的路径探索 | 第58-60页 | 
| 结语 | 第60-62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 
| 后记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