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导言 | 第9-14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价值及意义 | 第10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四、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五、论文结构 | 第12-13页 |
六、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跨国并购反垄断概述 | 第14-21页 |
第一节 跨国并购理论与现状 | 第14-16页 |
一、跨国并购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二、跨国并购现状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跨国并购反垄断监管特征与必要性 | 第16-19页 |
一、跨国并购反垄断监管的特征 | 第16-18页 |
二、跨国并购反垄断监管的必要性 | 第18-19页 |
第三节 跨国并购与反垄断中的经济学原理 | 第19-21页 |
一、经济学定义下的竞争 | 第19-20页 |
二、反垄断法的经济学意义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美国跨国并购反垄断监管体系 | 第21-35页 |
第一节 美国并购发展史 | 第21-23页 |
一、六次并购浪潮 | 第21-22页 |
二、美国跨国并购发展现状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美国跨国并购反垄断法律体系 | 第23-25页 |
一、反垄断法体系概况 | 第23-25页 |
(一)《谢尔曼法》(Sherman Act) | 第24页 |
(二)《克莱顿法案》(Clayton Act) | 第24-25页 |
(三)《并购指南》(Merger Guideline) | 第25页 |
第三节 跨国并购反垄断审查机关 | 第25-27页 |
一、事前申报 | 第26-27页 |
二、临时禁令 | 第27页 |
三、行政程序 | 第27页 |
第四节 跨国并购反垄断监管实质性标准 | 第27-32页 |
一、实质减少竞争标准 | 第28-29页 |
二、《并购指南》中的实体标准 | 第29-32页 |
第五节 反垄断法的域外效力 | 第32-35页 |
一、《谢尔曼法》与《克莱顿法》中的域外效力 | 第32-33页 |
二、域外效力国际化中的国际礼让原则与《国际反垄断指南》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中国跨国并购反垄断的监管体系 | 第35-43页 |
第一节 中国跨国并购与反垄断现状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我国跨国并购反垄断立法体系 | 第36-37页 |
第三节 中国跨国并购反垄断审查机关 | 第37-38页 |
一、审查模式 | 第38页 |
第四节 审查实体标准与审查程序 | 第38-41页 |
一、相关市场的界定 | 第39-40页 |
二、我国法律对实质标准的规定 | 第40页 |
三、我国法律对程序标准的规定 | 第40-41页 |
第五节 中国反垄断执法的域外效力 | 第41-43页 |
一、关于“境内”与“境外”的管辖问题 | 第41-42页 |
二、我国《反垄断法》和《并购规定》中对域外管辖的规定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中美跨国并购反垄断法律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建议 | 第43-50页 |
第一节 并购反垄断法律法规层级 | 第43-44页 |
第二节 经营者集中申报程序 | 第44-48页 |
一、在执法时囊括了过多的非具有排除竞争性影响的经营者集中案件。 | 第46-47页 |
二、经营者集中案件执法与审批程序等待期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并购反垄断域外效力的完善 | 第48-50页 |
一、从“效果原则”到“合理管辖原则”的转变 | 第48-49页 |
二、境外调查取证与国际合作需要加强 | 第49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6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6-57页 |
后记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