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7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3-17页 |
1.1.1 高等教育进程发展快,推动新校区建设发展 | 第13-17页 |
1.1.2 新校区建设规划规模、速度与品质及效益之间的矛盾,生态导向设计急需融入 | 第17页 |
1.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| 第17-20页 |
1.2.1 高等学校 | 第17-18页 |
1.2.2 生态校园 | 第18-19页 |
1.2.3 研究范围界定 | 第19页 |
1.2.4 案例选择——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 | 第19-20页 |
1.3 国内外高校生态校园研究综述 | 第20-23页 |
1.3.1 国内生态校园规划研究综述 | 第20-22页 |
1.3.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2-23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4.1 研究的目的 | 第23页 |
1.4.2 研究的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5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24-26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24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24-26页 |
1.6 研究框架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高校校园生态化建设现状分析与问题综述 | 第27-44页 |
2.1 高校生态导向的校园发展概况 | 第27-28页 |
2.2 高校校园生态校园建设标准 | 第28-29页 |
2.3 高校校园生态建设实践案例分析 | 第29-44页 |
2.3.1 福建农林大学 | 第29-32页 |
2.3.2 湖北理工学院 | 第32-35页 |
2.3.3 广州中医药大学 | 第35-40页 |
2.3.4 高校校园现状问题提取 | 第40-44页 |
第三章 高校校园规划布局生态化建设影响研究 | 第44-61页 |
3.1 生态学原理 | 第44-46页 |
3.1.1 生态学基本定义 | 第44页 |
3.1.2 生态校园设计的原则 | 第44-45页 |
3.1.3 生态设计的方法 | 第45-46页 |
3.1.4 生态设计的要点 | 第46页 |
3.2 高校校园生态化建设实践案例分析 | 第46-58页 |
3.2.1 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 | 第46-49页 |
3.2.2 科罗拉多大学 | 第49-51页 |
3.2.3 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 | 第51-53页 |
3.2.4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海校区 | 第53-54页 |
3.2.5 剑桥大学 | 第54-55页 |
3.2.6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| 第55-56页 |
3.2.7 美国康奈尔大学 | 第56-58页 |
3.3 高校校园布局生态化特征的提取 | 第58-61页 |
3.3.1 环保节能特征 | 第59页 |
3.3.2 环境友好特征 | 第59页 |
3.3.3 “共享”式特征 | 第59-60页 |
3.3.4 植物园式特征 | 第60页 |
3.3.5 健康安全特征 | 第60-61页 |
第四章 生态导向下高校校园布局策略研究 | 第61-89页 |
4.1 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 | 第61-70页 |
4.1.1 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原则 | 第61-63页 |
4.1.2 校园规划设计方法 | 第63-70页 |
4.2 生态导向下高校校园规划原则和方法 | 第70-75页 |
4.2.1 高校生态导向下的校园规划原则 | 第71-72页 |
4.2.2 生态导向下高校校园布局规划设计方法 | 第72-75页 |
4.3 生态化规划方法 | 第75-89页 |
4.3.1 环保节能校园布局策略 | 第75-81页 |
4.3.2 环境友好型校园布局策略 | 第81-84页 |
4.3.3 植物园型校园布局策略 | 第84-86页 |
4.3.4 “共享”型校园布局策略 | 第86页 |
4.3.5 健康安全型校园布局策略 | 第86-89页 |
第五章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生态导向下规划设计 | 第89-118页 |
5.1 校园现状条件分析 | 第89-94页 |
5.1.1 政策要求 | 第89页 |
5.1.2 校园规划建设历程 | 第89-92页 |
5.1.3 区域背景分析 | 第92页 |
5.1.4 建设用地分析 | 第92-93页 |
5.1.5 自然资源分析 | 第93-94页 |
5.2 存在问题综述 | 第94-96页 |
5.2.1 总体布局功能开发不足 | 第94-95页 |
5.2.2 内部交通路网不完善 | 第95页 |
5.2.3 水系开发不充分 | 第95页 |
5.2.4 景观与建筑处理不够协调 | 第95页 |
5.2.5 植物配置缺乏特色 | 第95-96页 |
5.2.6 能耗大 | 第96页 |
5.3 规划原则 | 第96-97页 |
5.3.1 以人为本原则 | 第96页 |
5.3.2 生态环保原则 | 第96-97页 |
5.3.3 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97页 |
5.3.4 地域性、文化性原则 | 第97页 |
5.4 布局阶段的规划策略 | 第97-104页 |
5.4.1 规划定位 | 第97页 |
5.4.2 规划功能与结构 | 第97-98页 |
5.4.3 校园规划用地总体布局 | 第98-100页 |
5.4.4 交通规划 | 第100-102页 |
5.4.5 场地竖向规划 | 第102页 |
5.4.6 景观布局 | 第102-104页 |
5.4.7 特色建筑 | 第104页 |
5.5 生态设计策略 | 第104-118页 |
5.5.1 环保节能设计 | 第105-107页 |
5.5.2 环境友好设计 | 第107-110页 |
5.5.3 植物园式校园设计 | 第110-112页 |
5.5.4 “共享”校园规划设计 | 第112-113页 |
5.5.5 健康安全设计 | 第113-11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8-120页 |
6.1 结论 | 第118-119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119页 |
6.3 展望 | 第119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-124页 |
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