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本体的制造企业中碳足迹映射和分析方法及其应用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论文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产品碳足迹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制造业本体及本体映射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.1 论文的研究目的 | 第16页 |
1.3.2 论文的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体系结构 | 第17-19页 |
1.4.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论文体系结构 | 第18-19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产品碳足迹本体相关理论分析 | 第20-31页 |
2.1 产品碳足迹本体定义与作用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1.1 产品碳足迹本体的定义 | 第20-21页 |
2.1.2 产品碳足迹本体的作用 | 第21-22页 |
2.2 产品碳足迹本体的相关技术分析 | 第22-29页 |
2.2.1 产品碳足迹本体的构建原则 | 第22-23页 |
2.2.2 产品碳足迹本体的描述语言 | 第23-24页 |
2.2.3 产品碳足迹本体构建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2.4 产品碳足迹本体构建工具 | 第26-29页 |
2.3 产品碳足迹本体研究体系框架 | 第29-3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3章 产品碳足迹中本体库与碳足迹模型 | 第31-45页 |
3.1 产品碳足迹本体的构建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2 产品碳足迹领域本体库建立 | 第33-37页 |
3.2.1 产品碳足迹本体应用范围与重用 | 第33-34页 |
3.2.2 产品碳足迹本体分析与表示 | 第34-36页 |
3.2.3 产品碳足迹本体库 | 第36-37页 |
3.3 基于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的局部本体建立 | 第37-42页 |
3.3.1 基于制造企业信息系统局部本体建立方法 | 第38页 |
3.3.2 加工轴局部本体实例 | 第38-42页 |
3.4 产品碳足迹计算模型建立 | 第42-44页 |
3.4.1 产品碳足迹阶段划分 | 第42页 |
3.4.2 产品碳足迹阶段计算模型 | 第42-4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4章 产品碳足迹本体的映射与分析 | 第45-60页 |
4.1 本体映射理论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1.1 本体映射概述 | 第45-46页 |
4.1.2 概念相似度的特征 | 第46页 |
4.2 基于概念相似度的本体映射方法 | 第46-52页 |
4.2.1 概念相似度C-MAP算法思想 | 第46-47页 |
4.2.2 概念相似度C-MAP算法实现 | 第47-52页 |
4.3 产品碳足迹本体映射应用 | 第52-57页 |
4.3.1 产品碳足迹本体映射过程 | 第52页 |
4.3.2 局部本体与产品碳足迹本体库特征提取 | 第52-53页 |
4.3.3 概念相似度C-MAP计算过程 | 第53-57页 |
4.4 基于概念相似度的本体映射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4.1 本体映射评价分析量化模型 | 第57-58页 |
4.4.2 本体映射方法评价 | 第58-5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5章 制造企业中产品碳足迹系统 | 第60-71页 |
5.1 系统需求分析 | 第60页 |
5.2 系统总体设计 | 第60-62页 |
5.2.1 系统开发环境 | 第61页 |
5.2.2 系统使用工具包 | 第61-62页 |
5.3 系统功能分析 | 第62-70页 |
5.3.1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3.2 系统主要功能分析 | 第63-7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1-74页 |
6.1 论文总结 | 第71-72页 |
6.2 论文展望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