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1. 文献综述 | 第13-24页 |
1.1 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分类地位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1.1 堇菜属植物的建立及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1.1.2 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分类历史 | 第14页 |
1.1.3 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形态特征,地理分布和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 形态学分类研究 | 第16页 |
1.3 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及其研究方法 | 第16-22页 |
1.3.1 分子系统学的发展概况 | 第16-18页 |
1.3.2 分子标记技术 | 第18-22页 |
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2-24页 |
2. 研究材料和研究区概况 | 第24-25页 |
2.1 研究材料 | 第24页 |
2.2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4-25页 |
3. 形态学分类研究 | 第25-34页 |
3.1 研究材料 | 第25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3.3 数据处理 | 第26页 |
3.4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1页 |
3.4.1 基于叶片形态的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数字化标本的主成分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4.2 基于数字化标本的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叶片形态变异 | 第27-29页 |
3.4.3 居群水平上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叶片形态变异 | 第29页 |
3.4.4 居群水平上基于叶片形态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主成分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5 讨论 | 第31-34页 |
3.5.1 基于数字化标本的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叶片形态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5.2 居群水平上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叶片形态分析 | 第32-34页 |
4. 基于ITS和psb A-trnH序列的分类地位研究 | 第34-47页 |
4.1 研究材料 | 第34-35页 |
4.1.1 采样信息 | 第34页 |
4.1.2 采样方法 | 第34-35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35-38页 |
4.2.1 总DNA的提取 | 第35-36页 |
4.2.2 PCR扩增 | 第36-37页 |
4.2.3 琼脂糖凝胶电泳 | 第37页 |
4.2.4 测序 | 第37页 |
4.2.5 序列分析 | 第37页 |
4.2.6 构建系统进化树 | 第37-38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4页 |
4.3.1 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ITS和psbA-trn H序列长度及变异位点分析 | 第38-40页 |
4.3.2 系统进化分析 | 第40-42页 |
4.3.3 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在堇菜属的系统地位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4 讨论 | 第44-47页 |
4.4.1 不同地区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系统发育树 | 第44-45页 |
4.4.2 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在堇菜属的系统位置 | 第45-47页 |
5. 基于SSR标记的分类地位研究 | 第47-56页 |
5.1 研究材料 | 第47页 |
5.1.1 采样信息 | 第47页 |
5.1.2 采样方法 | 第47页 |
5.2 研究方法 | 第47-50页 |
5.2.1 总DNA的提取 | 第47页 |
5.2.2 SSR引物筛选 | 第47-48页 |
5.2.3 PCR | 第48-49页 |
5.2.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49-50页 |
5.2.5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50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4页 |
5.3.1 居群遗传多样性 | 第51-52页 |
5.3.2 居群遗传结构 | 第52-53页 |
5.3.3 主坐标分析 | 第53页 |
5.3.4 UPGMA聚类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4 讨论 | 第54-56页 |
5.4.1 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| 第54-55页 |
5.4.2 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系统关系 | 第55-56页 |
6. 小结 | 第56-57页 |
7. 展望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7页 |
攻硕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