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10-25页 |
1.1 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 | 第10-11页 |
1.2 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 | 第11-15页 |
1.2.1 濒危植物的概念 | 第11页 |
1.2.2 濒危植物的濒危等级划分 | 第11-12页 |
1.2.3 濒危植物的价值 | 第12页 |
1.2.4 濒危植物的濒危机制 | 第12-13页 |
1.2.5 濒危植物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1.2.6 濒危植物的保护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紫茎的研究概况 | 第15-16页 |
1.3.1 紫茎的概述 | 第15-16页 |
1.3.2 紫茎的经济、美学价值 | 第16页 |
1.4 种子生物学在濒危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6-19页 |
1.4.1 种子休眠类型 | 第16-17页 |
1.4.2 植物激素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1.4.3 环境因子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1.5 光强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概况 | 第19-22页 |
1.5.1 光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1.5.2 光强对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1.5.3 光合-光响应模型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1.6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2-23页 |
1.6.1 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1.6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2-23页 |
1.6.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23页 |
1.7 科学创新与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1.7.1 科学创新 | 第23页 |
1.7.2 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2 紫茎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 | 第25-33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7页 |
2.1.1 实验地概况 | 第25页 |
2.1.2 实验材料 | 第25页 |
2.1.3 实验方法 | 第25-27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1页 |
2.2.1 种子形态观察和千粒重测定 | 第27-28页 |
2.2.2 种子透水性及吸水规律测定 | 第28-29页 |
2.2.3 紫茎种子生活力测定 | 第29-30页 |
2.2.4 紫茎种子休眠性的测定 | 第30页 |
2.2.5 不同浓度GA_3对紫茎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3 小结 | 第31-33页 |
3 光强对紫茎的光响应和光合日进程影响 | 第33-44页 |
3.1 试验地概况及方法 | 第33-34页 |
3.1.1 试验地概况 | 第33页 |
3.1.2 试验设计 | 第33页 |
3.1.3 测定方法 | 第33-34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42页 |
3.2.1 紫茎生境小气候因子日变化特征 | 第35-36页 |
3.2.2 紫茎种群不同径级个体的叶形态特征 | 第36页 |
3.2.3 光强对紫茎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2.4 不同径级紫茎光合参数值 | 第37-38页 |
3.2.5 多种紫茎光响应模型的比较 | 第38-40页 |
3.2.6 光强对光合日进程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2.7 紫茎光合参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3 小结 | 第42-44页 |
4 不同径级紫茎叶绿素荧光参数与相对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| 第44-50页 |
4.1 实验地概况及方法 | 第44-45页 |
4.1.1 实验地概况 | 第44页 |
4.1.2 实验设计 | 第44页 |
4.1.3 测定方法 | 第44-45页 |
4.1.4 数据分析 | 第45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8页 |
4.2.1 不同径级紫茎的叶绿素荧光参数 | 第45-47页 |
4.2.2 不同径级紫茎的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4.3 小结 | 第48-50页 |
5 讨论与结论 | 第50-55页 |
5.1 讨论 | 第50-52页 |
5.1.1 紫茎种子特性 | 第50页 |
5.1.2 光强对紫茎光响应及光合日进程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5.1.3 不同径级紫茎叶绿素荧光与相对叶绿素含量 | 第51-52页 |
5.2 结论 | 第52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1页 |
个人简介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