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电机组电液比例变桨距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7-25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7页 |
1.2 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2.1 国外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2.2 国内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3 变桨距控制技术简介 | 第20-23页 |
1.3.1 功率调节方式 | 第20-21页 |
1.3.2 变桨距驱动方式 | 第21-23页 |
1.4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23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第2章 变桨距控制理论及叶片有限元分析 | 第25-41页 |
2.1 空气动力学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1.1 风能的计算 | 第25页 |
2.1.2 贝茨理论简介 | 第25-27页 |
2.2 变桨距控制理论 | 第27-29页 |
2.3 叶片性能及其受力分析 | 第29-33页 |
2.3.1 叶型以及参数 | 第29-30页 |
2.3.2 叶片受力分析 | 第30-33页 |
2.4 基于CFX的叶片流体分析 | 第33-39页 |
2.4.1 流场分析 | 第33-36页 |
2.4.2 静力分析 | 第36-37页 |
2.4.3 模态分析 | 第37-3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3章 电液比例变桨距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 | 第41-63页 |
3.1 电液比例变桨距系统设计 | 第41-44页 |
3.1.1 电液比例控制方法概述 | 第41页 |
3.1.2 液压系统原理图 | 第41-43页 |
3.1.3 控制过程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2 液压系统负载分析及元件选型 | 第44-48页 |
3.2.1 液压系统负载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2.2 液压系统元件选型 | 第46-48页 |
3.3 电液比例变桨距系统数学建模 | 第48-57页 |
3.3.1 数学建模概述 | 第48页 |
3.3.2 比例放大器的数学模型 | 第48-49页 |
3.3.3 比例方向阀的数学模型 | 第49页 |
3.3.4 顺桨过程系统的数学模型 | 第49-52页 |
3.3.5 逆桨过程系统的数学模型 | 第52-56页 |
3.3.6 位移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| 第56页 |
3.3.7 系统主要参数的确定与计算 | 第56-57页 |
3.3.8 系统传递函数的确定 | 第57页 |
3.4 电液比例变桨距系统性能分析 | 第57-61页 |
3.4.1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| 第57-59页 |
3.4.2 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| 第59-6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4章 变桨距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研究 | 第63-81页 |
4.1 变桨距控制方法简介 | 第63页 |
4.2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及仿真 | 第63-72页 |
4.2.1 风速模型 | 第63-65页 |
4.2.2 风能利用系数模型 | 第65-66页 |
4.2.3 风轮模型 | 第66-67页 |
4.2.4 变桨距执行机构模型 | 第67页 |
4.2.5 异步发电机模型 | 第67-69页 |
4.2.6 传动系统模型 | 第69-70页 |
4.2.7 风力发电系统整体模型及仿真 | 第70-72页 |
4.3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理论 | 第72-75页 |
4.3.1 模糊理论概述 | 第72-74页 |
4.3.2 神经网络理论概述 | 第74-75页 |
4.4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 | 第75-80页 |
4.4.1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结构设计 | 第75-76页 |
4.4.2 模糊神经网络的训练 | 第76-79页 |
4.4.3 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仿真 | 第79-8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5章 变桨距液压系统仿真及实验研究 | 第81-97页 |
5.1 基于AMESim的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| 第81-87页 |
5.1.1 AMESim软件简介 | 第81页 |
5.1.2 比例方向阀建模 | 第81-84页 |
5.1.3 阀控缸电液比例位置仿真 | 第84-87页 |
5.2 阀控缸电液比例位置实验系统的原理及组成 | 第87-90页 |
5.2.1 实验系统的原理 | 第87-88页 |
5.2.2 实验系统的组成 | 第88-90页 |
5.3 比例方向阀静态性能测试与分析 | 第90-94页 |
5.3.1 实验条件 | 第90-91页 |
5.3.2 比例方向阀稳态流量特性测试 | 第91-94页 |
5.4 阀控缸电液比例位置实验研究 | 第94-9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7-99页 |
6.1 结论 | 第97页 |
6.2 展望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