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6页 |
1.1 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选题缘由 | 第9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 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、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3.3 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蔡和森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| 第16-29页 |
2.1 蔡和森史学思想产生条件 | 第16-19页 |
2.1.1 传统史学思想的嬗变 | 第16页 |
2.1.2 湖湘文化影响 | 第16-17页 |
2.1.3 蔡和森早年个人经历 | 第17-19页 |
2.2 蔡和森史学思想萌芽阶段 | 第19-21页 |
2.2.1 史学知识的丰富 | 第19-20页 |
2.2.2 重视史学理论研究 | 第20-21页 |
2.3 蔡和森史学思想发展阶段 | 第21-24页 |
2.3.1 史学思想进一步发展 | 第21-23页 |
2.3.2 史学理论的飞跃 | 第23-24页 |
2.4 蔡和森史学思想成熟阶段 | 第24-29页 |
2.4.1 信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| 第24-25页 |
2.4.2 史学理论成果涌现 | 第25-27页 |
2.4.3 史学思想研究与革命工作相结合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蔡和森史学思想的内容 | 第29-47页 |
3.1 蔡和森的社会发展观 | 第29-36页 |
3.1.1 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| 第29-32页 |
3.1.2 明确社会发展动力 | 第32-35页 |
3.1.3 辩证看待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| 第35-36页 |
3.2 蔡和森的革命史观 | 第36-41页 |
3.2.1 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| 第36-38页 |
3.2.2 评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两次事变 | 第38-39页 |
3.2.3 论述具体的武装斗争以及工农运动 | 第39-41页 |
3.3 蔡和森的中共党史观 | 第41-47页 |
3.3.1 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、历史使命和步骤 | 第41-42页 |
3.3.2 提出具体的党建思想 | 第42-44页 |
3.3.3 论述党的机会主义史 | 第44-47页 |
第4章 蔡和森史学思想的贡献 | 第47-56页 |
4.1 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| 第47-50页 |
4.1.1 自国外向国内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| 第47-48页 |
4.1.2 与唯心史观进行斗争 | 第48页 |
4.1.3 批判党内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| 第48-50页 |
4.2 为开创研究中共党史奠定了基础 | 第50-54页 |
4.2.1 提出研究中共党史的意义 | 第50-51页 |
4.2.2 总结研究中共党史的方法 | 第51-52页 |
4.2.3 对中共党史学创立作了初步论述 | 第52-54页 |
4.3 促进近代中国史学思想的转型和发展 | 第54-56页 |
4.3.1 传播唯物史观为史学的近代转型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指导 | 第54-55页 |
4.3.2 重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工作 | 第55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硕士研究生攻读期间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