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饲料作物、牧草论文--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论文

海拔对披碱草属植物遗传特性影响研究

致谢第4-11页
摘要第11-13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-27页
    1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披碱草属植物的概述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垂穗披碱草的概述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垂穗披碱草形态特征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垂穗披碱草生活习性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垂穗披碱草饲用价值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垂穗披碱草总述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 昆仑披碱草的概述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昆仑披碱草形态特征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昆仑披碱草生态习性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昆仑披碱草饲用价值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4 昆仑披碱草总述第17页
    2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第17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核基因组基因概述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(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)序列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单拷贝基因Waxy(granule-bound starch synthase gene, Waxy)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低拷贝基因Adh(alcohol dehydrogenease gene, Adh)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分子系统学概述和系统发育树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分子系统学概述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系统发育树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系统发育树构建方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最大简约法(MP)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邻近归并法(NJ)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系统树可靠性验证方法第23页
    3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 研究的目的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披碱草属植物的杂交-分化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呈现的特点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海拔对披碱草属植物的种内遗传变异及结构的影响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研究的内容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4 研究的意义第26-27页
第二章 海拔对垂穗披碱草遗传特性影响的研究第27-59页
    1. 引言第27页
    2. 材料与方法第2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试验材料与地点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主要仪器及厂家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要试剂及厂家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所用溶液及配置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溶液的配置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培养基的配置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30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基因组的提取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PCR扩增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 PCR产物的克隆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1 连接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2 转化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3 阳性克隆菌的检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 测序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6 数据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3. 结果与分析第39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 ITS序列分析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利用Blast N进行同源性比较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同源性比较分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 各类植物ITS的序列长度和(C+G)含量比较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4 ITS序列分析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5 ITS系统发育分析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5.1 外类群的选择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5.2 最大简约(MP)系统树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5.3 邻接法(NJ)系统树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 Waxy序列分析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利用Blast N进行同源性比较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同源性比较分析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 各类植物Waxy的序列长度和(C+G)含量比较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 Waxy序列分析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5 Waxy系统发育分析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5.1 外类群的选择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5.2 最大简约(MP)系统树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5.3 邻接法(NJ)系统树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 Adh序列分析第51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利用Blast N进行同源性比较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同源性比较分析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 各类植物Adh2的序列长度和(C+G)含量比较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4 Adh2序列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 Adh2系统发育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1 外类群的选择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2 最大简约(MP)系统树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3 邻接法(NJ)系统树第54-57页
    4. 讨论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 基于ITS序列探讨海拔对垂穗披碱草系统发育关系的影响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 基于Waxy序列探讨海拔对垂穗披碱草系统发育关系的影响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 基于Adh序列探讨海拔对垂穗披碱草系统发育关系的影响第58-59页
第三章 海拔对昆仑披碱草遗传特性影响的研究第59-77页
    1. 引言第59页
    2. 材料与方法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试验材料与地点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59页
    3. 结果与分析第59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1 ITS序列分析第59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利用Blast N进行同源性比较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同源性比较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 各类植物ITS的序列长度和(C+G)含量比较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4 ITS序列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5 ITS系统发育分析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5.2 最大简约(MP)系统树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5.3 邻接法(NJ)系统树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 Waxy序列分析第65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利用Blast N进行同源性比较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同源性比较分析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 各类植物Waxy的序列长度和(C+G)含量比较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 Waxy序列分析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5 Waxy系统发育分析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5.1 最大简约(MP)系统树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5.2 邻接法(NJ)系统树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 Adh序列分析第70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利用Blast N进行同源性比较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同源性比较分析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 各类植物Adh2的序列长度和(C+G)含量比较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4 Adh2序列分析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 Adh2系统发育分析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1 外类群的选择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2 最大简约(MP)系统树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3 邻接法(NJ)系统树第72-75页
    4. 讨论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 基于ITS序列探讨海拔对昆仑披碱草系统发育关系的影响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 基于Waxy序列探讨海拔对昆仑披碱草系统发育关系的影响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 基于Adh2序列探讨海拔对昆仑披碱草系统发育关系的影响第75-77页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77-79页
    1 结论第77-78页
    2 展望第78-79页
参考文献第79-89页
ABSTRACT第89-91页

论文共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土壤Hg、Zn、Cu和Ni浓度对烟草根、叶片Hg、Zn、Cu和Ni浓度的影响
下一篇:莲雾果实采后软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致病机理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