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理论研究 | 第10-19页 |
1.1 中医对中风的源流认识 | 第10-12页 |
1.1.1 先秦两汉时期 | 第10页 |
1.1.2 隋唐宋时期 | 第10-11页 |
1.1.3 金元时期 | 第11页 |
1.1.4 明清时期 | 第11-12页 |
1.1.5 清末明国时期 | 第12页 |
1.1.6 近代时期 | 第12页 |
1.2 中医对中风治法的认识 | 第12-15页 |
1.2.1 古代对中风的治法认识 | 第12-13页 |
1.2.2 现代对中风的治法认识 | 第13-15页 |
1.3 中成药注射液的临床运用 | 第15-17页 |
1.3.1 中成药的源流及应用 | 第15页 |
1.3.2 中成药注射液的联合运用 | 第15-17页 |
1.4 丹红注射液、参麦注射液的临床运用 | 第17-19页 |
1.4.1 丹红注射液的临床运用 | 第17页 |
1.4.2 参麦注射液的临床运用 | 第17-18页 |
1.4.3 丹红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的临床运用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临床研究 | 第19-24页 |
2.1 病例选择 | 第19-20页 |
2.1.1 病例来源 | 第19页 |
2.1.2 病例诊断标准 | 第19页 |
2.1.3 病例纳入标准 | 第19页 |
2.1.4 病例排除标准 | 第19-20页 |
2.1.5 病例中止、剔除标准 | 第20页 |
2.2 研究方案 | 第20-21页 |
2.2.1 分组方法与试验方法 | 第20页 |
2.2.2 观察指标 | 第20-21页 |
2.2.3 评定标准 | 第21页 |
2.2.4 统计方法 | 第21页 |
2.3 研究结果 | 第21-24页 |
2.3.1 两组间基本情况比较 | 第21-22页 |
2.3.2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| 第22页 |
2.3.3 两组治疗前后气虚血瘀证积分比较 | 第22页 |
2.3.4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| 第22-23页 |
2.3.5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| 第23页 |
2.3.6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事件记录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讨论 | 第24-28页 |
3.1 课题意义 | 第24页 |
3.2 理论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3 临床结果分析 | 第25-27页 |
3.3.1 治疗前两组间基本情况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3.2 中医疗效临床分析 | 第26页 |
3.3.3 中风气虚血瘀积分临床分析 | 第26页 |
3.3.4 神经功能缺损(NIHSS)评分临床分析 | 第26页 |
3.3.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临床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3.6 安全性分析 | 第27页 |
3.4 结论 | 第27页 |
3.5 问题与展望 | 第27-28页 |
结语 | 第28-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-33页 |
附录 | 第33-41页 |
致谢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