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我国能源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 燃煤锅炉余热资源分析 | 第13页 |
1.3 高湿气体余热回收技术 | 第13-16页 |
1.3.1 冷凝回收法 | 第13-14页 |
1.3.2 开式热泵回收法 | 第14-16页 |
1.4 吸收式热泵吸收器传热强化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5 膜材料在热工领域应用进展 | 第17-19页 |
1.5.1 平板膜组件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5.2 中空纤维膜组件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1.6 本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中空纤维膜吸收器的理论研究 | 第20-29页 |
2.1 开式吸收热泵余热回收系统设计 | 第20-21页 |
2.2 除湿溶液的选择及物性参数计算 | 第21页 |
2.2.1 氯化钙溶液的溶液浓度、温度与表面蒸汽压的关系 | 第21页 |
2.2.2 氯化钙溶液的浓度、温度与焓值的关系 | 第21页 |
2.3 中空纤维膜组件的传热及传质过程分析 | 第21-24页 |
2.3.1 传热过程分析 | 第22页 |
2.3.2 传质过程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4 中空纤维膜吸收器组件控制方程建立 | 第24-26页 |
2.4.1 中空纤维膜吸收器组件结构设计 | 第24-25页 |
2.4.2 模型假设 | 第25-26页 |
2.4.3 中空纤维膜吸收器能量质量控制方程 | 第26页 |
2.5 方程的求解及准确性验证 | 第26-28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气体流场不均匀性对组件性能的影响研究 | 第29-37页 |
3.1 流场不均匀对组件性能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3.2 膜组件性能的评价指标 | 第31-32页 |
3.2.1 除湿量、除湿效率与冷却效率 | 第31-32页 |
3.2.2 流速影响因子 | 第32页 |
3.3 模型准确性验证 | 第32-33页 |
3.4 气流流动不均匀性对组件性能的影响 | 第33-3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膜组件管间距尺寸优化设计 | 第37-42页 |
4.1 迎风向管间距对组件性能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4.2 沿风向间距对组件性能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5章 中空纤维膜吸收器实验设计研究 | 第42-52页 |
5.1 中空纤维膜吸收器芯体制备 | 第42-44页 |
5.2 中空纤维膜吸收器性能测试系统设计 | 第44-47页 |
5.2.1 实验台风系统设计 | 第45-46页 |
5.2.2 实验台溶液侧设计 | 第46-47页 |
5.3 实验数据测量 | 第47-49页 |
5.3.1 空气状态参数测点布置 | 第47-48页 |
5.3.2 溶液状态参数测点布置 | 第48页 |
5.3.3 主要测试设备 | 第48-49页 |
5.4 实验方案设计 | 第49-51页 |
5.4.1 实验工况确定 | 第49-50页 |
5.4.2 实验步骤 | 第50-5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6章 中空纤维膜吸收器冷却除湿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2-62页 |
6.1 实验结果误差分析 | 第52-53页 |
6.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53-59页 |
6.2.1 变入口烟气温度工况实验与模型验证 | 第53-54页 |
6.2.2 变入口溶液温度工况实验 | 第54-55页 |
6.2.3 变入口烟气流量工况实验 | 第55-57页 |
6.2.4 变液气比工况实验 | 第57-58页 |
6.2.5 变入口溶液浓度工况实验 | 第58-59页 |
6.3 实验变量对组件性能影响的显著性分析 | 第59-61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7.1 结论 | 第62页 |
7.2 前景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