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特种结构论文--抗震动结构、防灾结构论文--耐震、隔震、防爆结构论文

PC隔震框架预制单元拆分及整体结构地震损伤分析

摘要第9-11页
Abstract第11-12页
第1章 绪论第13-21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课题背景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概况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装配式框架研究现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结构预制单元拆分研究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装配式隔震结构研究现状第19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-21页
第2章 PC隔震框架构件拆分原则和拆分方案第21-28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1页
    2.2 钢筋的连接方式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钢筋的搭接连接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钢筋的机械连接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钢筋的焊接连接第23页
    2.3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框架预制单元拆分原则第23-25页
    2.4 本文采用的预制单元拆分方式第25-27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7-28页
第3章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节点抗震性能分析第28-48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8页
    3.2 本构关系选取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混凝土本构关系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钢筋本构关系第30-31页
    3.3 装配式结构预制构件后浇区连接界面模型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预制构件后浇区连接界面受力机理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预制构件后浇区连接界面模型第31-32页
    3.4 连接界面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第32-33页
    3.5 装配式隔震框架中隔震节点模型建立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装配式隔震节点构件设计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装配式隔震节点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5-36页
    3.6 RC、PC1及PC2 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分析第36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RC、PC1及PC2 滞回曲线对比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RC、PC1及PC2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RC、PC1及PC2 强度退化对比分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RC、PC1及PC2 刚度退化对比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6.5 RC、PC1及PC2 耗能能力对比分析第41-44页
    3.7 RC、PC1及PC2 破坏形态对比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现浇隔震节点RC破坏形态分析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装配式隔震节点PC1 破坏形态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7.3 装配式隔震节点PC2 破坏形态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46-48页
第4章 基于多尺度建模的PC框架受力性能分析第48-59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8页
    4.2 多尺度建模原理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用户材料子程序接口及子程序的调用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材料本构与参数设置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钢筋混凝土梁柱建模方法第51-52页
    4.3 结构分析计算模型第52-53页
    4.4 装配式框架与现浇框架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滞回曲线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骨架曲线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刚度退化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耗能能力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破坏形态第55-58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58-59页
第5章 PC隔震框架整体结构地震损伤分析第59-77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59页
    5.2 纤维梁建模原理及试验验证第59-60页
    5.3 PC隔震框架模型建立及输入地震波的选用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模型建立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地震波的选取及调整第62-64页
    5.4 结构周期第64页
    5.5 基底剪力第64-65页
    5.6 PC隔震框架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第65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顶点加速度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楼层位移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层间位移角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4 地震能量耗散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6.5 结构应力分布第73-74页
    5.7 PC隔震框架隔震层损伤分析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7.1 隔震层损伤指数模型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5.7.2 PC隔震框架隔震层损伤指数第74-75页
    5.8 本章小结第75-77页
结论与展望第77-79页
    结论第77-78页
    展望第78-79页
参考文献第79-84页
致谢第84-85页
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5-86页
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课题及项目第86页

论文共8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岩棉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研究
下一篇:硅酸钇镥和碲锌镉两种PET探测器前端电子学系统设计与测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