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1.1 课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本文的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2.1 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概况 | 第15-16页 |
1.2.2 装配式框架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2.3 结构预制单元拆分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2.4 装配式隔震结构研究现状 | 第19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PC隔震框架构件拆分原则和拆分方案 | 第21-28页 |
2.1 引言 | 第21页 |
2.2 钢筋的连接方式 | 第21-23页 |
2.2.1 钢筋的搭接连接 | 第21-22页 |
2.2.2 钢筋的机械连接 | 第22-23页 |
2.2.3 钢筋的焊接连接 | 第23页 |
2.3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框架预制单元拆分原则 | 第23-25页 |
2.4 本文采用的预制单元拆分方式 | 第25-2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装配式混凝土隔震节点抗震性能分析 | 第28-48页 |
3.1 引言 | 第28页 |
3.2 本构关系选取 | 第28-31页 |
3.2.1 混凝土本构关系 | 第28-30页 |
3.2.2 钢筋本构关系 | 第30-31页 |
3.3 装配式结构预制构件后浇区连接界面模型 | 第31-32页 |
3.3.1 预制构件后浇区连接界面受力机理 | 第31页 |
3.3.2 预制构件后浇区连接界面模型 | 第31-32页 |
3.4 连接界面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 | 第32-33页 |
3.5 装配式隔震框架中隔震节点模型建立 | 第33-36页 |
3.5.1 装配式隔震节点构件设计 | 第33-35页 |
3.5.2 装配式隔震节点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35-36页 |
3.6 RC、PC1及PC2 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| 第36-44页 |
3.6.1 RC、PC1及PC2 滞回曲线对比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6.2 RC、PC1及PC2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6.3 RC、PC1及PC2 强度退化对比分析 | 第39页 |
3.6.4 RC、PC1及PC2 刚度退化对比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6.5 RC、PC1及PC2 耗能能力对比分析 | 第41-44页 |
3.7 RC、PC1及PC2 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7.1 现浇隔震节点RC破坏形态分析 | 第44页 |
3.7.2 装配式隔震节点PC1 破坏形态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7.3 装配式隔震节点PC2 破坏形态分析 | 第45-46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4章 基于多尺度建模的PC框架受力性能分析 | 第48-59页 |
4.1 引言 | 第48页 |
4.2 多尺度建模原理 | 第48-52页 |
4.2.1 用户材料子程序接口及子程序的调用 | 第48-49页 |
4.2.2 材料本构与参数设置 | 第49-51页 |
4.2.3 钢筋混凝土梁柱建模方法 | 第51-52页 |
4.3 结构分析计算模型 | 第52-53页 |
4.4 装配式框架与现浇框架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 | 第53-58页 |
4.4.1 滞回曲线 | 第53页 |
4.4.2 骨架曲线 | 第53-54页 |
4.4.3 刚度退化 | 第54-55页 |
4.4.4 耗能能力 | 第55页 |
4.4.5 破坏形态 | 第55-5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5章 PC隔震框架整体结构地震损伤分析 | 第59-77页 |
5.1 引言 | 第59页 |
5.2 纤维梁建模原理及试验验证 | 第59-60页 |
5.3 PC隔震框架模型建立及输入地震波的选用 | 第60-64页 |
5.3.1 模型建立 | 第60-62页 |
5.3.2 地震波的选取及调整 | 第62-64页 |
5.4 结构周期 | 第64页 |
5.5 基底剪力 | 第64-65页 |
5.6 PC隔震框架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 | 第65-74页 |
5.6.1 顶点加速度 | 第65-67页 |
5.6.2 楼层位移 | 第67-69页 |
5.6.3 层间位移角 | 第69-70页 |
5.6.4 地震能量耗散 | 第70-73页 |
5.6.5 结构应力分布 | 第73-74页 |
5.7 PC隔震框架隔震层损伤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7.1 隔震层损伤指数模型 | 第74页 |
5.7.2 PC隔震框架隔震层损伤指数 | 第74-75页 |
5.8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结论 | 第77-78页 |
展望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5-86页 |
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课题及项目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