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地域性山水文化的景观设计研究--以济南西客站广场景观设计为例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1 地域文化的缺失 | 第10页 |
1.1.2 生态意识的觉醒 | 第10-11页 |
1.1.3 山水城市研究的兴起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1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2页 |
1.3.2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4 论文研究框架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渊薮 | 第15-27页 |
2.1 山水哲学 | 第15-18页 |
2.1.1 儒家“比德” | 第15页 |
2.1.2 佛学“自心” | 第15-17页 |
2.1.3 道法“自然” | 第17-18页 |
2.2 山水诗画 | 第18-22页 |
2.2.1 寄情山水的文人情怀 | 第18-19页 |
2.2.2 山水诗中的山水意象 | 第19-20页 |
2.2.3 山水画中的写意表达 | 第20-22页 |
2.3 山水园林 | 第22-26页 |
2.3.1 掇山理水 | 第22-23页 |
2.3.2 空间意境 | 第23-24页 |
2.3.3 造景特点 | 第24-26页 |
2.4 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山水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| 第27-31页 |
3.1 彰显城市景观格局 | 第27-28页 |
3.2 塑造城市景观特色 | 第28-29页 |
3.3 促进生态城市景观建设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地域性山水文化的景观营造策略 | 第31-38页 |
4.1 地域性山水文化景观设计原则 | 第31-32页 |
4.1.1 以山水精神为指导 | 第31页 |
4.1.2 以传承地方文脉为核心 | 第31页 |
4.1.3 立足于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| 第31-32页 |
4.2 地域性山水文化的景观营造理念 | 第32-38页 |
4.2.1 凸显山水文化景观设计主题 | 第32-35页 |
4.2.2 重构山水文化景观设计语言 | 第35-36页 |
4.2.3 借助其它地域性景观设计元素 | 第36-38页 |
第五章 地域性山水文化景观案例解析 | 第38-45页 |
5.1 赖特与流水别墅 | 第38-39页 |
5.2 王澍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| 第39-41页 |
5.3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新馆 | 第41-45页 |
第六章 基于济南山水文化的西客站广场景观设计实践 | 第45-62页 |
6.1 济南山水文化分析 | 第45-49页 |
6.1.1 济南山水交融的城市基址 | 第45页 |
6.1.2 泉水文化 | 第45-48页 |
6.1.3 济南山文化 | 第48-49页 |
6.2 项目具体区位概况 | 第49-50页 |
6.2.1 济南西客站片区现状概况 | 第49页 |
6.2.2 项目周边区位分析 | 第49-50页 |
6.2.3 项目交通区位分析 | 第50页 |
6.3 项目设计理念 | 第50-51页 |
6.4 项目景观布局 | 第51-53页 |
6.4.1 “两轴、一环、多节”的景观结构 | 第51-52页 |
6.4.2 动静结合的景观布局 | 第52页 |
6.4.3 广场水系系统规划布局 | 第52-53页 |
6.5 项目平面规划 | 第53页 |
6.6 山水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| 第53-60页 |
6.6.1 “形”的抽象化处理 | 第53-56页 |
6.6.2 “意”的组织与营造 | 第56-58页 |
6.6.3 民俗活动的再现 | 第58-60页 |
6.7 项目其它景观节点 | 第60-62页 |
第七章 结语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图片索引 | 第65-68页 |
后记 | 第68-6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| 第69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