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4-22页 |
| 1.1 致癌芳香胺 | 第14-15页 |
| 1.1.1 致癌芳香胺的危害 | 第14页 |
| 1.1.2 致癌芳香胺检测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| 1.2 双极制界面电位技术 | 第15-17页 |
| 1.2.2 双极制界面电位法概述 | 第15页 |
| 1.2.3 双极制界面电位技术应用进展 | 第15-17页 |
| 1.3 分子印迹技术 | 第17-19页 |
| 1.3.1 分子印迹技术简介 | 第17页 |
| 1.3.2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| 第17-19页 |
| 1.3.3 分子印迹聚合物电极的制备 | 第19页 |
| 1.4 石墨烯新型纳米材料修饰铅笔芯电极 | 第19-20页 |
| 1.5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20页 |
| 1.6 研究内容及创新 | 第20-22页 |
| 2 双极制印迹界面电位法检测4,4'-二氨基二苯醚 | 第22-42页 |
| 2.1 前言 | 第22页 |
| 2.2 实验部分 | 第22-24页 |
| 2.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22-23页 |
| 2.2.2 铅笔芯电极的制作 | 第23页 |
| 2.2.3 电极的制备 | 第23-24页 |
| 2.2.4 实验方法 | 第24页 |
| 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41页 |
| 2.3.1 4,4'-二氨基二苯醚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条件优化 | 第24-30页 |
| 2.3.2 4,4'-二氨基二苯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| 第30-34页 |
| 2.3.3 4,4'-二氨基二苯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机理 | 第34-36页 |
| 2.3.4 不同印迹聚合物电极的I-E曲线 | 第36-38页 |
| 2.3.5 双极制电位法与传统差分脉冲法的比较 | 第38-39页 |
| 2.3.6 稳定性与重现性 | 第39-40页 |
| 2.3.7 干扰实验 | 第40页 |
| 2.3.8 样品检测 | 第40-41页 |
| 2.4 结论 | 第41-42页 |
| 3 4,4'-二氨基二苯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机理研究 | 第42-52页 |
| 3.1 前言 | 第42页 |
| 3.2 实验部分 | 第42页 |
| 3.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42页 |
| 3.2.2 实验方法 | 第42页 |
| 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49页 |
| 3.3.1 4,4'-二氨基二苯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结合机理 | 第42-47页 |
| 3.3.2 4,4'-二氨基二苯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选择容量和印迹因子 | 第47-49页 |
| 3.4 结论 | 第49-52页 |
| 4 双极制印迹界面电位法检测4,4'-二氨基二苯硫醚 | 第52-70页 |
| 4.1 前言 | 第52页 |
| 4.2 实验部分 | 第52-53页 |
| 4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52页 |
| 4.2.2 铅笔芯电极的制作 | 第52页 |
| 4.2.3 电极的制备 | 第52-53页 |
| 4.2.4 实验方法 | 第53页 |
| 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3-67页 |
| 4.3.1 4,4'-二氨基二苯硫醚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条件优化 | 第53-58页 |
| 4.3.2 4,4'-二氨基二苯硫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| 第58-61页 |
| 4.3.3 4,4'-二氨基二苯硫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机理 | 第61-63页 |
| 4.3.4 不同印迹聚合物电极的I-E曲线 | 第63-65页 |
| 4.3.5 双极制电位法与传统差分脉冲法的比较 | 第65-66页 |
| 4.3.6 重现性和稳定性 | 第66-67页 |
| 4.3.7 干扰试验 | 第67页 |
| 4.3.8 样品检测 | 第67页 |
| 4.4 结论 | 第67-70页 |
| 5 4,4'-二氨基二苯硫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机理研究 | 第70-78页 |
| 5.1 前言 | 第70页 |
| 5.2 实验部分 | 第70页 |
| 5.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70页 |
| 5.2.2 实验方法 | 第70页 |
| 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0-76页 |
| 5.3.1 4,4'-二氨基二苯硫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结合机理 | 第70-74页 |
| 5.3.2 4,4'-二氨基二苯硫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容量和印迹因子 | 第74-76页 |
| 5.4 结论 | 第76-78页 |
| 6 双极制印迹界面电位法检测3,3'-二甲氧基联苯胺盐酸盐 | 第78-96页 |
| 6.1 前言 | 第78页 |
| 6.2 实验部分 | 第78-79页 |
| 6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78页 |
| 6.2.2 铅笔芯电极的制作 | 第78页 |
| 6.2.3 电极的制备 | 第78-79页 |
| 6.2.4 实验方法 | 第79页 |
| 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9-94页 |
| 6.3.1 3,3'-二甲氧基联苯胺盐酸盐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条件优化 | 第79-85页 |
| 6.3.2 3,3'-二甲氧基联苯胺盐酸盐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| 第85-88页 |
| 6.3.3 3,3'-二甲氧基联苯胺盐酸盐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机理 | 第88-90页 |
| 6.3.4 不同印迹聚合物电极的I-E曲线 | 第90-92页 |
| 6.3.5 稳定性与重现性 | 第92-93页 |
| 6.3.6 干扰实验 | 第93页 |
| 6.3.7 样品测定 | 第93-94页 |
| 6.4 结论 | 第94-96页 |
| 7 3,3'-二甲氧基联苯胺盐酸盐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机理研究 | 第96-104页 |
| 7.1 前言 | 第96页 |
| 7.2 实验部分 | 第96页 |
| 7.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96页 |
| 7.2.2 实验方法 | 第96页 |
| 7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6-103页 |
| 7.3.1 3,3'-二甲氧基联苯胺盐酸盐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结合机理 | 第96-101页 |
| 7.3.2 3,3'-二甲氧基联苯胺盐酸盐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容量和印迹因子 | 第101-103页 |
| 7.4 结论 | 第103-104页 |
| 8 结论与展望 | 第104-106页 |
| 8.1 结论 | 第104-105页 |
| 8.2 展望 | 第105-10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6-11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| 第118-120页 |
| 致谢 | 第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