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3-22页 |
(一) 选题意义与价值 | 第13-14页 |
(二) 研究综述 | 第14-21页 |
1. 西汉典籍中的《老子》《庄子》引文研究 | 第15-18页 |
2. 西汉典籍中老庄故事的相关研究 | 第18-19页 |
3. 西汉典籍中的老庄评价研究 | 第19-20页 |
4. 西汉时期老庄思想与形象认知的既有成果 | 第20-21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二、西汉人对老子的思想及形象认知 | 第22-59页 |
(一) 西汉前期典籍中的老子思想及形象认知 | 第22-35页 |
1. 陆贾《新语》 | 第22-23页 |
2. 贾谊《新书》 | 第23-24页 |
3. 韩婴《韩诗外传》 | 第24-26页 |
4. 刘安《淮南子》 | 第26-35页 |
(二) 西汉中期典籍中的老子思想及形象认知 | 第35-45页 |
1. 司马迁《史记》 | 第35-44页 |
2. 桓宽《盐铁论》 | 第44-45页 |
(三) 西汉后期典籍中的老子思想及形象认知 | 第45-52页 |
1. 刘向《新序》 | 第45-46页 |
2. 刘向《说苑》 | 第46-48页 |
3. 刘向《列女传》 | 第48-49页 |
4. 扬雄《法言》 | 第49-50页 |
5. 刘歆《七略》 | 第50-52页 |
(四) 《汉书》及其他典籍中的老子思想及形象认知 | 第52-59页 |
1. 班固《汉书》 | 第52-56页 |
2. 汉赋中的老子思想 | 第56-58页 |
3. 扬雄《太玄》中的老子思想 | 第58-59页 |
三、西汉人对庄子的思想及形象认知 | 第59-70页 |
(一) 西汉前期典籍中的庄子思想及形象认知 | 第59-63页 |
1. 韩婴《韩诗外传》 | 第59-60页 |
2. 刘安《淮南子》 | 第60-63页 |
(二) 西汉中期典籍中的庄子思想及形象认知 | 第63-65页 |
1. 司马迁《史记》 | 第63-65页 |
(三) 西汉后期典籍中的庄子思想及形象认知 | 第65-67页 |
1. 刘向《说苑》 | 第65-66页 |
2. 扬雄《法言》 | 第66-67页 |
3. 刘歆《七略》 | 第67页 |
(四) 《汉书》及汉赋中的庄子思想及形象认知 | 第67-70页 |
1. 班固《汉书》 | 第67-68页 |
2. 汉赋中的庄子思想 | 第68-70页 |
四、西汉老庄思想及形象认知演变特点探析 | 第70-81页 |
(一) 西汉时期老子思想及形象认知演变 | 第70-75页 |
1. 西汉时期对老子认识的历时演变 | 第70-72页 |
2. 西汉时期政治、学术、养生领域对老子认识的偏重建构 | 第72-75页 |
(二) 西汉时期庄子思想及形象认知演变 | 第75-77页 |
1. 西汉时期对庄子认识的历时演变 | 第75-76页 |
2. 西汉时期政治、学术、养生领域对庄子认识的偏重建构 | 第76-77页 |
(三) 西汉老庄思想与形象认知差异原因探析 | 第77-81页 |
1. 政治背景 | 第77-79页 |
2. 学术发展 | 第79-80页 |
3. 作者立场 | 第80-81页 |
五、结语 | 第81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92-93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