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0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1章 临床研究 | 第13-27页 |
1.1 对象与方法 | 第13-16页 |
1.1.1 研究对象 | 第13-14页 |
1.1.2 基线调查 | 第14页 |
1.1.3 临床检测 | 第14-15页 |
1) 标本采集及心电图分析流程 | 第14-15页 |
2) 测量方法 | 第15页 |
1.1.4 统计学处理 | 第15-16页 |
1.2 研究结果 | 第16-22页 |
1.2.1 各组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| 第16页 |
1.2.2 入院时VT组、N-VT组血清化验资料比较 | 第16-17页 |
1.2.3 入院时各组比较 | 第17-19页 |
1.2.4 VT组行PCI术后与术前各指标的比较 | 第19页 |
1.2.5 VT组PCI术后与CG组各指标的比较 | 第19-20页 |
1.2.6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危险因素分析 | 第20-21页 |
1.2.7 Tp-Tec、Tp-Te/QT预测AMI室性心动过速的价值分析 | 第21-22页 |
1.3 讨论 | 第22-27页 |
1.3.1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| 第22页 |
1.3.2 QT间期、Tp-Te间期及Tp-Te/QT的意义 | 第22-23页 |
1.3.3 心肌梗死后Tp-Te间期及Tp-Te/QT的变化 | 第23页 |
1.3.4 ROC曲线的应用 | 第23-24页 |
1.3.5 AMI患者Tp-Tec及Tp-Te/QT的相关性分析 | 第24-25页 |
1.3.6 Tp-Te测量导联的选择 | 第25-26页 |
1.3.7 研究的局限性 | 第26-27页 |
结论 | 第27-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8-31页 |
第2章 综述 | 第31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
导师简介 | 第41-4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2-43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