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4-29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4-16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7-23页 |
1.3.1 地震可保性和市场供需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3.2 地震及巨灾保险模式选择 | 第19-20页 |
1.3.3 地震保险承保能力 | 第20-21页 |
1.3.4 地震保险定价 | 第21页 |
1.3.5 地震再保险和保险证券化 | 第21-23页 |
1.4 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、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| 第23-29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4-27页 |
1.4.3 数据来源、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地震风险管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9-44页 |
2.1 地震风险、损失特征和趋势 | 第29-34页 |
2.2 地震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工具 | 第34-39页 |
2.2.1 政府救灾和财政补贴 | 第35页 |
2.2.2 慈善救助 | 第35-37页 |
2.2.3 地震保险 | 第37页 |
2.2.4 地震基金 | 第37-38页 |
2.2.5 地震风险证券化 | 第38-39页 |
2.3 我国地震风险管理和地震保险的实践探索 | 第39-42页 |
2.3.1 我国地震风险管理体系的现状 | 第39-40页 |
2.3.2 我国地震保险的沿革和探索 | 第40-4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三章 地震风险可保性分析和地震保险市场失灵 | 第44-55页 |
3.1 地震风险可保性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1.1 可保风险的理想条件 | 第44-45页 |
3.1.2 可保风险理想条件的突破 | 第45-46页 |
3.2 地震保险需求分析 | 第46-49页 |
3.2.1 地震保险需求的心理学理论 | 第46-48页 |
3.2.2 慈善对地震保险需求的挤出效应 | 第48-49页 |
3.3 地震保险供给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3.1 地震保险正外部性和准公共品属性 | 第49页 |
3.3.2 逆选择、高成本和技术经验限制 | 第49-50页 |
3.4 地震保险市场失灵困局的破解 | 第50-54页 |
3.4.1 需求端策略 | 第50-52页 |
3.4.2 供给端策略 | 第52-5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我国地震再保险功能定位 | 第55-67页 |
4.1 再保险在地震保险中的地位与价值 | 第55-59页 |
4.1.1 提高经营地震保险的原保险公司的财务和经营稳定性 | 第56页 |
4.1.2 实现风险的跨区域性分散 | 第56-57页 |
4.1.3 异质风险同质化功能 | 第57-58页 |
4.1.4 对风险累积和赔偿责任进行管控 | 第58-59页 |
4.1.5 跨险种风险分散 | 第59页 |
4.2 我国地震再保险现状 | 第59-60页 |
4.3 利用再保险机制构造地震保险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60-63页 |
4.3.1 必要性分析 | 第61页 |
4.3.2 可行性分析 | 第61-63页 |
4.4 我国地震再保险的定位和功能 | 第63-66页 |
4.4.1 民生性和公益性 | 第63-64页 |
4.4.2 充足的承保能力和稳定的市场价格 | 第64-66页 |
4.4.3 风险扩散和提高经营稳定性 | 第6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五章 地震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国际实践与经验借鉴:再保险视角 | 第67-79页 |
5.1 地震风险管理和地震保险的国际应用与实践 | 第67-73页 |
5.1.1 日本地震风险管理和地震保险模式 | 第67-68页 |
5.1.2 美国加州地震风险管理和地震保险模式 | 第68-69页 |
5.1.3 土耳其地震风险管理和地震保险模式 | 第69-71页 |
5.1.4 法国地震风险管理和地震保险模式 | 第71页 |
5.1.5 新西兰地震风险管理和地震保险模式 | 第71-72页 |
5.1.6 中国台湾地震风险管理和地震保险模式 | 第72-73页 |
5.2 国际地震保险模式的比较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3 国际地震再保险的比较分析 | 第74-78页 |
5.3.1 域内风险高度集中和统一分散 | 第75-76页 |
5.3.2 分层次再保险 | 第76-7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六章 共保体模式在地震再保险中的适应性分析 | 第79-102页 |
6.1 再保险市场均衡和共保体模式 | 第79-82页 |
6.1.1 再保险市场均衡 | 第79-81页 |
6.1.2 共保体模式 | 第81-82页 |
6.2 基于共保体实践的地震保险共保体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| 第82-93页 |
6.2.1 博弈模型 | 第82-83页 |
6.2.2 核保险共保体博弈分析 | 第83-88页 |
6.2.3 农业保险再保共保体博弈风险 | 第88-91页 |
6.2.4 共保体模式特点和适用性 | 第91-93页 |
6.3 共保体模式应用于地震再保险共保体的博弈分析 | 第93-10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第七章 地震再保险共保体运营模拟分析 | 第102-124页 |
7.1 基于ALM模型和地震再保险共保体 | 第102-104页 |
7.2 地震风险和损失测度 | 第104-117页 |
7.3 基于ALM_GPD的地震再保险共保体的运营模拟分析 | 第117-122页 |
7.4 地震再保险共保体的实施建议 | 第122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22-124页 |
第八章 具有再保险功能的其他金融工具 | 第124-136页 |
8.1 具有再保险功能的金融工具的功能和特征 | 第124-125页 |
8.2 资本市场是传统再保险的有力补充 | 第125-128页 |
8.3 政府职能和传统地震再保险的界限 | 第128-129页 |
8.4 具有再保险功能的其他金融工具 | 第129-134页 |
8.4.1 风险分散工具 | 第129-132页 |
8.4.2 损失融资工具 | 第132-134页 |
8.5 本章小结 | 第134-136页 |
第九章 我国地震再保险的制度构想与政策建议 | 第136-143页 |
9.1 我国地震再保险制度的构想 | 第136-139页 |
9.1.1 民生性和公益性定位 | 第136页 |
9.1.2 分层次地震再保险风险分散机制 | 第136-137页 |
9.1.3 以共保体模式运营的核心机构 | 第137页 |
9.1.4 非经营型政府定位 | 第137-138页 |
9.1.5 多种渠道和工具并存的融资机制 | 第138-139页 |
9.2 地震再保险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外部环境优化 | 第139-141页 |
9.2.1 政策环境 | 第139-140页 |
9.2.2 社会环境 | 第140页 |
9.2.3 技术环境 | 第140页 |
9.2.4 法律环境 | 第140-141页 |
9.3 我国地震再保险制度政策建议 | 第141-142页 |
9.4 本章小结 | 第142-143页 |
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3-146页 |
10.1 主要观点和结论 | 第143-144页 |
10.2 研究展望 | 第144-1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6-155页 |
注释 | 第155-156页 |
致谢 | 第156-158页 |
附录 A:表目录 | 第158-159页 |
附录 B:图目录 | 第159-161页 |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61-162页 |